純文字線上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劉覺斯大喜過望,連不迭讚道:
“此計大善,張相一言驚醒夢中人啊。”
張四知嘿嘿笑了幾聲卻道:“此計雖好,卻如打牌一般,不能輕易打了出去。”
劉覺斯心中一動,急忙問道:“請張相明示…”
“聖上為何要保李信?”
“自是此子能征善戰,如今又有克復太原之功,說不定要他南下收拾開封亂局也未可知…”
“恩…晉王郡主若下嫁李信,李信便是儀賓,朝廷規矩所在,他又如何再為聖上領兵?”
劉覺斯頓覺頹然,若李信成了儀賓便與駙馬等同,再不能參與朝政,掌兵權則更是不能,皇帝如何能同意?
“劉大人不必沮喪,所以才教你不能輕易將此牌打了出去,一張好牌打的時機不對,就成了爛牌…”
聽張四知話中另有深意,劉覺斯心底又湧起了希望。
“那,那要何時才能將這牌打了出去?”
“要等聖上與那些窮治李信之人希望你打的時候才能打…”
說白了就是等待一個最合適的契機,劉覺斯若有所思。
果如此,真是一舉兩得,朝中大臣向來不喜李信其人,均覺得他過於跋扈囂張,實在是朝廷一大隱患,若不加以牽制早晚得行不軌之勢。
不對,將晉王郡主下嫁李信是一箭三雕,其一,除去隱患,必然會得到大多數朝臣的支援於諒解。其二,滿足皇帝保李信之希望,雖然略有不足,亦可再從長計議。其三,安撫晉王。最終使得所有人皆大歡喜,雖然不盡然完美,卻是一個絕佳的中庸之策。
離開張府後劉覺斯便請了病假,躲在家裡,準備先讓朝廷上各方盡顯其能。
果然,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彈劾李信的奏章雪片一般紛至沓來,這其中執牛耳者竟然是內閣大學士,總督保定、山西、河南三省軍務的楊嗣昌。這可非同尋常,通常一派之首若要彈劾某人,必會先以位卑資淺之人打頭陣,然後再群起附和,而身為一派之首的那人當可伺機於關鍵處著力,進可攻,退可守。
楊嗣昌如此做卻反其道而行之,但是朝中的老狐狸們卻明白,他這是色厲內荏了,以帶頭彈劾李信這種有違禮教的行為來像皇帝證明,此前自己一直針對李信是出於公心。
如此奇怪的心思,偏偏朱由檢就吃這一套,不但沒追究黃河決口的責任,還勉勵一番令他儘速解決河南流賊,不要再讓他失望了。
張四知暗暗冷笑,楊嗣昌雖然又板回一局,但是如果河南戰事處置不利,他將永遠的消失在閣臣名單之中,自己距離內閣首位的位置又近了一步。
當然,朱由檢之所以對河南局勢責任的追究表現的輕描淡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賴於李信在山西取得的大勝,這堅定了他剿賊勝利的信念,所以才又給了楊嗣昌第二次機會。
說到底,這屢屢暗算李信的楊嗣昌還要感謝李信呢,如果不是太原大捷,楊嗣昌此刻恐怕已經在鎖拿進京的路上了。
因此,大明天子朱由檢越發急不可耐的要將封賞李信的旨意從速送往山西,以慰勞這位一心為公的驍將,再者也彌補一些此前懷疑他的歉疚。
內閣大堂,一眾閣臣正在商議如何處置皇帝再一次發下來的中旨,若是沒有非禮晉王郡主這檔子事,封賞李信原則上是可以透過的,再不濟還可以逼皇帝打個折扣。
可是現在李信涉嫌有傷風化的案子,而且苦主還是晉王之女,晉王又緊追著不放。這其中以範復粹為代表的清流一派,認為要必須明正典刑,以彰顯朝廷重視禮教。
“李信嫌疑在身,聖上卻執意封賞,這等有違禮教之事,想來也是一時糊塗,就算此子有心救人,可木已成舟,總不能視而不見,咱們做臣子的不能看著不管…”
範復粹出於大局出發,必須安撫晉王之心,那麼犧牲一下李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暫且不加封賞,申斥責罰一番就算將這一篇揭過,對各方也有個交代。至於往後,皇帝哎怎麼封賞,誰還能再以此事為藉口管著了?
薛國觀立即出言附和,“我等食君之祿,須忠君之事,茲事體大,卻不能輕易屈服了…否則將置聖上於不利之地…”
一番話說的冠冕堂皇,其實若楊嗣昌不開口,他才不會插一腳,管這檔子閒事,畢竟與之利益相關,
內閣在封駁皇帝中旨這件事上取得了空前的一致,偏偏朱由檢死心塌地的就要封賞李信,內閣封駁一封,他就繼續發下一封,看看這幫臣子能封駁到幾時?
封駁中旨哪裡是那麼容易的,這一封封的中旨駁的幾個老臣手軟腿軟,除了範復粹和薛國觀,其他人都堅持不住紛紛學劉覺斯一般告了病假。
朝廷大佬打架,跟著瞎摻和什麼,惹不起還躲不起麼,大不了咱不伺候了,等這陣風頭過了再出來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