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線上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僅僅一日功夫,爆炸性訊息接二連三,朝臣們一時間紛紛失語。先是流賊掘了黃河大堤,接著是李信克復太原,連帶著還證實了先前傳言已經殉國的晉王並沒有死,而且這位未死的晉王還將克復太原的功臣李信給告了。
一紙訴狀直接送到了內閣大堂,而前來送訴狀的則是晉王身邊的一個太監。若是以往有人正兒八經的狀告李信,閣臣御史們早就一擁而上將這廝給踩死了。今兒卻都大眼瞪小眼,似乎一時間難下決斷,不知該如何處置。
內閣的幾位眾臣本意是想先封鎖訊息,小範圍討論,誰知僅僅半日功夫,李信被告的訊息竟然不脛而走,弄得滿朝上下沸沸揚揚,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就連大明天子朱由檢都哭笑不得,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究竟晉王告了李信什麼,竟然是李信在寧武時玷汙了晉王郡主的清譽…這在嚴守禮教的明朝無異於一枚超重磅的炸彈,大臣們私下裡議論之時也都不敢放大聲音,而是故作交頭接耳狀。揣測與獵奇之中都充滿了對男女之事的獵奇,言語裡亦都帶著不可言說卻心知肚明的默契。
李信置於風口浪尖已經不是第一次,可唯獨這一次人們議論的中心沒放在他本人身上,而是都極盡能事的揣測,李信究竟如何毀了晉王郡主的聲譽。
這種案子涉及男女風月的隱秘之事,可是活脫脫的醜聞,究竟是李信霸王硬上弓,還是兩個人互生情愫有了苟且之事,這都在朝臣們的口中不知轉了多少遍。
多數人的意見是,李信不過馬賊出身,又粗鄙少文,郡主瞎了眼睛才會看上這種粗貨。十有**是李信趁著人家落難,霸王硬上弓,誰曾想晉王老傢伙不幹吃這啞巴虧,竟然不惜自身受累而將此事公之於眾。
此事想想也不甚奇怪,據說那李信不但馬賊出身,而且年富力強,今年才二十出頭,正是生龍活虎,精力無限的好年紀,好女色也不是問題,可飢不擇食連皇家的人都敢動,這就有點糊塗了。
總之是有人惋惜,有人幸災樂禍,一顆即將冉冉升起的將星說不定就要因此而隕落了。最終讓大家看不清風向的是皇帝的態度,按說這種事晉王能搭進自家的臉面來告狀,肯定就假不了,按照大明律李信妥妥的要判一個斬立決。可是皇帝就是不表態,內閣則將晉王的狀子捧在手裡向個燙手的山芋。
李信若是通敵叛國,殺害無辜,大臣們絕不會手軟,該彈劾彈劾,該處理處理,但現在涉及到皇家,事情就可大可小,到底該如何辦,辦的輕重大小,這都是很難拿捏的。一個弄不好,就得例外不討好。
一日之間,這種涉及皇家醜聞的公案成了京城輿論的焦點,竟使河南戰局帶來的陰影沖淡了許多。
大明天子朱由檢之所以遲遲沒有表態,是因為他在等待高時明的回信。這件事他肯定不會再偏聽偏信,他要得到一個真相,而且在真相到來之前,便已經下定了決心,無論李信是否有罪,他都要保住此人。
就實而言,他對晉王近乎於撕破臉的行為很是不滿,這等醜聞,不打招呼就直接捅到內閣裡去,還嫌局勢不夠亂嗎?
兩日後,高時明八百里急遞的信使到了京師,朱由檢這才得知醜聞第一手的資料,而醜聞竟然開始於李信救下一個落水僵死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正是晉王愛女。
高時明自然是百般迴護李信,但在寫給皇帝的書信中卻是就實而言,甚至在諸多細節上還多有微詞。比如,李信孟浪,比如救人之後竟然還接觸了郡主的身體。連按壓胸口,嘴對嘴這種救人的細節都一一相近複述。就在這些極盡無禮的動作之後,本已經沒有了聲息的郡主居然死而復生。
朱由檢心下稍安,已經給李信非禮郡主一事定了調子。李信情急救人,有些非禮行為可以理解,雖然他後來那些非禮般的救人手段有些過於匪夷所思,但終究不是那等霸王硬上弓的無恥之徒。這讓他很欣慰,他也不希望自己看重的驍將是個色盅惡鬼。
這還不算,朱由檢又將晉王的護衛首領傳喚進宮,此人即是那日一路護持晉王郡主的漢子。
不過在此人口中,高時明所言李信那些救人的手段,都成了趁機上下其手,大肆非禮的藉口。這位晉中漢子從流賊圍攻太原說起,晉王勉力支撐局勢,後來太原終於不敵城破,世子失散生死未卜,只有一女帶在身邊,他們流落民間,被流賊苦苦追殺,吃盡了苦頭,如今又遭悍將侮辱……
他越說越義憤填膺,怒氣難以遏制,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將李信罵了個狗血噴頭,末了聲淚俱下,請求皇帝為晉王,為郡主主持公道。
朱由檢對晉王勇於抗爭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肯定,又好言撫慰了忠心護住的漢子,這才將人打發出宮。經過兩廂印證,他已經可以肯定,李信非禮郡主一事,均是由救人引起,看來要向護住這小子,還得從此處下手。
雖然身為皇帝,做事也不能為所欲為,亦要受到諸多掣肘,也必須顧及禮教法度。而且此事也不宜當眾對峙掰扯,還須先從輿論下手。
果然,當天就從宮裡傳出了訊息,小太監們於宮內三五成群,紛紛議論得到的此事一手內幕訊息。
“所謂李信非禮完全就是個誤會,當時郡主落水,大河又恰逢桃花汛,水流湍急,李信情急之下,下水救人,自然有諸多身體接觸。而在將人救上案以後,據說人已經不行了,那李信不知做了何種急救,郡主竟然死而復生,諸位說說,怪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