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又點點頭,不置可否,只說一句知道了,便揮手讓他退下去。
半日功夫後,李達又捧著一疊公文回來,都是些涉及的都是些關於南方形勢的公文。李信按照順序,一一翻看著。其中有半數都涉及到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讓李信的某頭似乎稍稍舒展了一下,是鄭森。雖然鄭森自從出現再李信的視野中後,便不遺餘力的與他和三衛軍做對,但是出於十幾年的義務教育所賜,他對這個人無論如何都生不出惡感。
鄭森被徹底趕出廣西以後,先是在安南國中流竄了一陣,後來不知如何竟陡然壯大了起來,一舉攻克了安南國的重鎮升龍府和清化府,擒殺了一直讓明朝頭疼不已的阮氏國主。
但讓李信比較意外的是,鄭森似乎無意在安南立足,便將偏居於高平一隅的黎氏又推了出來,扶為安南國主。
安南黎氏國主原本在阮氏的壓榨下,僅能借著明朝的庇護在高平苟延殘喘,萬想不到有朝一日還能重新奪回安南正朔,於是對鄭森大是感激涕零,並認鄭森為叔父。
鄭森離開安南後,又進入了與安南國相鄰的瀾滄國,據說瀾滄國王素利亞旺薩還是為年輕有為勵精圖治的國主,對任何外來族群的軍隊都懷有極高的警惕性,在聽說了鄭森的軍隊在安南國的作為後,便在雨林中伏擊了鄭森。鄭森一怒之下攻佔了瀾滄國的舊都琅勃拉邦。
然而瀾滄國網又在新都永珍傾舉國之力,集結了上萬人的大軍,準備將這位明朝叛將驅逐出境。同時,又派出了使者,嚮明朝以及瀾滄國西部的另一個大國,東籲國求援。
明朝此時內亂頻頻,自然是無暇南顧。而東籲國此時正值鼎盛時期,南部的大城國被它打的奄奄一息,正欲向東擴張,面對如此機會怎可輕易放過。
於是東籲國王繼位已經十餘年的他隆王立即率兵進入瀾滄國,以救援瀾滄國之名,意欲吞併這個強大的鄰居。
最後的結果是,三家各懷鬼胎的軍隊在瀾滄國新都永珍展開了一場持續達三個月之久的大戰。
瀾滄國的軍隊除了和鄭森的軍隊作戰以外,竟也和勞師遠征的東籲大打出手。至於具體戰況,李信不得而知,但結果卻是鄭森在這場混戰中佔足了便宜,一舉擒殺瀾滄國國王素利亞旺薩,並將東籲國的大軍趕出了瀾滄國。
東籲國他隆王在在永珍大戰中深受箭創,回到國都阿瓦不久便創發身死。
由此之後,三國國王身死於鄭森之手,鄭森赫赫威名竟陡然傳遍了雨林,所到之處無不聞風喪膽。
而鄭森在佔據了瀾滄國以後,似乎也改變了他在安南時的初衷,佔領了瀾滄、大城和東籲的大片領地。用了不但半年的時間,竟在雨林中打出了一片廣闊的領土。
在攻佔東籲國白古城後,鄭森便將駐地選擇了這座東籲國的沿海重鎮。只要在白古南部的大海乘坐海船向西,用不上多久就可以抵達天竺國。
在詳細瞭解了鄭森於東南亞的傳奇經歷後,李信直覺便像看了一出好戲。
不過亂七八糟的國名也是將他看的一頭霧水,經過仔細的辨認後,才將此時的國名與後世他所熟知的國名一一對應上。
李信甚至還產生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念頭,如果鄭森在東南亞缺錢缺糧缺武器,他甚至可以給與適當的幫助。
但是,他很快又否定了這個念頭。鄭森與三衛軍可是有著殺父之仇,奪國之恨。現在幫助他,豈非是割肉喂狼?將來有一天,他早晚會反咬一口。
儘管如此,李信還是對鄭森在東南亞的擴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甚至還隱隱有些期待,這廝能夠一統東南亞,也在那裡建立個漢人王朝。不過這就與三衛軍乃至中國的利益相左了,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東南亞,尤其掌權者是與三衛軍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鄭森,到那時勢必會對中國一戰。
幾經考慮之後,李信還是簽署了幾道命令,派人深入雨林內部,聯絡瀾滄、大城、東籲等國的殘餘勢力,力圖鉗制鄭森的急劇膨脹。就算無法將其消滅,至少也要將他圍堵在東南雨林中,不能讓他在雨林中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