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和天下> 第12章 目睹苛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章 目睹苛政 (1 / 2)

在魏郡城補充完補給後,劉和和徐榮、黃忠繼續率部北上,爭取在八月中旬趕到盧龍。

雖說劉和得到了徐、黃二人的投效,但是他很奇怪,自己一句話就能引徐榮、黃忠折腰?人都不傻,如果沒有利益,誰會甘願相投?——這些事知道就行了,不必說出。他撓了撓頭想道:“二人所以答應投效,如我所料不差,八成原因應是因為我宗室的名頭,剩下一層是父親的威望,再一層勉強是自己的才幹吧?!哎,有一個世家的出身,果然佔莫大的便宜。”

劉和猜的一點不錯——最終使徐、黃決定投效的正是他“漢室宗親”的出身。

東海劉氏乃光武皇帝長子東海王劉強之後,今之劉虞又是持節刺史,位高權重,並且一路以來劉和頗為和善、平易近人,一點都沒有世家子弟的輕佻,又富有學問,文武雙全——既有宗室威望,又得到父親廕庇,弱冠俊彥,劉和今雖才為別部司馬,但前途不可限量。

反過來看徐榮、黃忠,寒門小戶的出身,沒後臺沒背景,與其苦苦尋找機會,不如就此依附在劉和的這棵大樹上。——這也是寒門士子常用的出仕辦法,汝南袁氏為何能門生故吏遍天下?故吏,是過去的下吏;門生,便多是主動依附上來的寒門士子了。一旦與世家大族連上關係,不但容易獲得名望,並且在諸如孝廉、秀才等等各類的舉薦中也容易獲得機會;世家因門生眾多而勢力龐大,門生因依附世家而平步青雲,對此二者而言,兩全其美。

冀州邊界唐縣南固鄉山陽亭,此處便是陳九的家鄉。

這時山陽亭院外有人進來,腳步匆匆,從院外來的是個佐史,在堂外去掉鞋,進來跪拜。這時亭所客堂,劉和與徐榮、黃忠再和鄉長、亭長閒聊,瞭解風土人情。

這會鄉長問道:“何事?”

“郡督郵催著要這兩個月的雞和錢了。”

“雞、錢?”

“按例,本鄉每兩個月需給郵置四隻雞,千伍錢,本來月中就該給的,只是趕上王君離任、您剛上任,故此拖延至今。督郵所的所長等不及了,這已是第二次派人來催。”

劉和說道:“四隻雞,千伍錢?”

這佐史答道:“貴人、鄉長原本按郡中規定,是該每個月都給四隻雞、千伍錢的。本鄉的王君做了郡督郵後,照顧鄉里,給咱們鄉減成了兩個月給一次。”

時人鄉里觀念重,叫王君的郡督郵雖然貪墨,但倒也不忘給鄉里“造福”。

那鄉長點了點頭,說道:“這事兒我知道了。你去寫道公文,拿過來,我給你畫諾簽押,然後去鄉佐院中支錢。”

這佐史應了,卻不肯走。鄉長問道:“怎麼?還有何事?”

“何君,這錢給了郵所那邊之後,要不要按以前的慣例向鄉中徵收?”

“部司馬,讓你見笑了。我也是剛上任沒幾天。”鄉長對著劉和笑道。

原來這鄉長自上任以來,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閱讀往年的簡書案牘上,說實話,對鄉中日常的工作運轉還不太熟悉。他問道:“這錢以前都是從鄉中徵收的麼?”

這佐史理所當然地說道:“那是當然了。咱們只是個鄉,又不是縣,收來的賦稅都交給上邊了,平時也沒什麼節餘,又要維護鄉公所,又要維持各種日常開銷。讓咱們出錢,咱們哪裡有錢呢?”

“縣裡知道此事麼?”

“最先就是由縣裡批准的,到現在十多年了。”

鄉長略微沉吟,說道:“既是由縣裡批准的,就按此徵收罷。”

佐史應了,還不肯走。

劉和開口道:“還有事麼?”

可能是因為天氣熱,佐史擦了擦汗,繼而笑嘻嘻地說道:“貴人、何君有所不知啊!往年的慣例都是支一收二。”

“支一收二?”

“也就是向鄉民徵八隻雞,三千錢。”

劉和心道:“看來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這基層組織...始終存在著監察空白,鄉霸、村霸橫行。我在太學時,偶爾聽學長們議論時政,十句話裡有八句都是‘州郡以下,無不貪放狼藉’。幾年前,時任尚書令的橋玄表奏太中大夫蓋升在任南陽太守時,受取數億以上,應免職禁錮,沒收財賄,但是卻因蓋升於天子有舊恩,不但沒有被罷免,反被升為侍中……父親聽說後,憤慨非常,以為這是亡國之兆。我雖當時口不言說,但對他這個‘判斷’卻是十分贊成的。上行下效——便連這鄉中的斗食小吏也貪婪殘民!”

劉和問道:“這‘支一收二’又是從何時開始的?”

“有十幾年了。”

何鄉長看了看佐史:“你剛才說這錢是向鄉民徵收的,但是我忽然想起一事:我在任東山亭長時,為何從不曾有人來徵收此錢?”

“三千錢不多,用不著每次都向全鄉徵收。本鄉十二個亭,幾十個村,以亭為次,輪換著徵。兩月一次,一年徵收六回,十二亭得兩年才能輪換一遍呢。”這佐史見何鄉長似有沉吟,笑道,“君任東山亭長時,恩加小民,澤被諸裡,鄉民無不稱頌,小人對此也有耳聞。今君為鄉長,若還心念東山,可以如王督郵一樣,等該到東山的時候,給他們免掉就是了。”

劉和瞧了他一眼,心道:“這錢總有一個亭要出,給東山免掉,不是加到別的亭頭上去了?這是送恩德呢?還是拉仇恨呢?看他怎麼決斷?”

何鄉長說道,“那也不必。今次該輪到哪個亭了?”

“該湯亭了。”

何鄉長這邊沉吟了會,那佐史有些不懂了,不就是徵收幾千錢麼?十多年都這樣了,有什麼可反覆斟酌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