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怒而天下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怒而天下驚 (2 / 2)

然而,一些所謂的專家和成功人士,卻常常把年輕人的壓力和無奈視為消極、悲觀、逃避責任的惰性,認為躺平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是對自身和社會的不負責任。

當然,說起躺平的鼻祖,我們的“躺平”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崇尚隱居避世,鑽研老莊玄學,輕嘆吃藥喝酒,一派放蕩不羈的樣子,把這種躺平的生活過成了一種流行風尚,後人稱之為“魏晉風度”。

由於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非常活躍的年代,環境複雜,門閥階層的存在導致世家大族壟斷了上升通道。

這些混亂而痛苦的歷史現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之而不得,只能苟全性命於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些循規蹈矩、道貌岸然的行為,似乎都成了一個個笑話。傳統的力量在魏晉時期逐漸消失,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現實中選擇了叛逆:有些人狂放不羈,沉醉於悠遊;有些人則在痛苦和癲狂中迷失。於是,就有了所謂的“魏晉風度”。

然而,魏晉風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躺平。它甚至不只是現代意義上的抽象的躺平,而是徹徹底底落實到現實意義的具體躺平。

從《世說新語》中感受到的,是與整個封建統治時期格格不入的豪邁與不羈。在魏晉時期,名士們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縱情山水、服藥飲酒。而最為出名的,就是“竹林七賢”。

他們是1000多年前顏值和才華的代名詞。他們在生活上絲毫不拘禮節,甚至經常聚集於竹林中,袒胸露乳,喝酒、頌歌、辯論、輕彈,絲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然而,在這份放蕩不羈的背後,其實是面對現實無可奈何的逃避。

魏晉風度之所以越來越流行,除了玄學帶來的超脫和追求以外,還有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把魏晉風度當成了一種自保的手段。曹操“七步成詩”就殺死了才子楊修等名士。

到了魏晉政權交替,曹氏和司馬氏殊死鬥爭,被害的就有何晏、嵇康、夏侯玄等人。到了兩晉,政治環境不斷惡化,以至於名士少有善終。比如竹林七賢之首嵇康之死,更是引起了無數魏晉名士的恐慌。

因此,對於當年的魏晉風度,也許大師的總評是最客觀的:這是一次苦難現實之下的精神超脫,是難得的脫離了儒家死板體系下對自我的探索。躺平,也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魏晉風度”。

躺平這個詞語,指的是一些年輕人選擇放棄奮鬥,不再追求高收入、高消費、高房價的生活,而是滿足於最低的生存標準,無慾無求,不為社會期待所束縛。

如同魏晉名士一樣,魏晉風度式的躺平哲學,是當時很多名士所選擇和追求的。

這是他們潔身自好的最好途徑,既表露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又比較安全,也符合老莊思想,反對功利的價值觀。他們嚮往著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無君無臣,自耕自織,無憂無慮。

他們如同現在很多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一樣,最初都對未來充滿熱情。然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躺平,其根本原因無非是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無奈的反應,也是對過度競爭和內卷化的抵制和反抗。

而面對這種現象,其實更需要傾聽和理解年輕人的訴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說教。奮鬥與躺平並不一定是截然對立的,它們反而可以相互促進。

只是在生活方式上,我們不必攀比物質的享受與追求,也不用因為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焦慮。所以,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古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過好當下,活出自我。躺平,又何嘗不是一樁美事呢?

【一口氣看完戰國時期合縱先去,縱橫家公孫衍歷史小知識戰國】

他是戰國時代和張儀齊名的頂級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他還是秦國崛起之路上的功臣,最終卻走上了反秦之路。他一生傳奇,卻被埋沒和低估。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被低估的縱橫家——公孫衍。

公孫衍,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名氣遠不及蘇秦和張儀,但在歷史上,他卻是一位被低估的人物。

根據《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互為政敵,一縱一橫,是合縱連橫的先驅。

但據出土的帛書史料《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而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

有學者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後。當張儀在秦國任相國時,蘇秦還是未登上政壇的年輕人,根本未與張儀有過交集。因此,張儀的真正對手其實是公孫衍,而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真正嘗試者。

孟子曾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足以說明公孫衍在當時與張儀齊名,影響力巨大。然而,由於史料留存較少,公孫衍的事蹟被低估和埋沒。

公孫衍出身於魏國,很早就擔任魏國將領,曾任魏國的“西守”,韓非子稱其為“天下之善將”。由此推測,“西守”大概相當於魏國武將之首,公孫衍也因此聞名列國。

不久後,公孫衍離開魏國,前往秦國為官。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孫衍為大良造,這是秦國當時最高階別的職位。

歷經兩年,公孫衍在雕陰之戰中大敗魏國,俘虜魏將龍賈,斬首八萬。這一系列戰爭被稱為“第五次河西之戰”,至此,秦國完全掌握了河西天險,控制了東出中原的要道。

魏國則逐漸淪為二流國家,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秦國開始崛起,擁有了東進中原、一統天下的基礎。由此可見,公孫衍對秦國的功績卓著。

然而,隨著秦國設立相邦,原本功績卓著的公孫衍本以為穩操勝券,但張儀入秦後獲得秦惠文王賞識,擔任了秦國首任相邦。在張儀的排擠下,公孫衍失望地回到魏國,從此開啟了與秦國對抗之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