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顯的做法已經告訴何夕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民風如此羸弱的江南,都能搞出流血事件,不要說其他地方。
所以不能將人逼到絕路上。
這大規模的投資,本質上也是一種贖買。在此何夕也要謝謝朱元璋。朱元璋已經啃了最硬的骨頭,那就是土地的問題。
雖然說,建文三年的時間,有所倒退,但是底子還在。土地賦役上的事情,何夕可以暫時不動,皆從舊章。只需建立起新的體系來。如此對地方豪強利益觸碰的不多。但依舊不少。
這些地方上的鐵路建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便利,還有大量的利益,不管是因為交通便利而爆發出來的其他好處,還是單單是修建鐵路本身,帶來的利益。
都足以收買地方上的一些頭面人物,讓他們配合新法,也是一件好事。
最少讓推行新政更順利一些。
只是代價就是債臺高築,甚至在推行新政上花的錢,要比打仗花的錢,要多得多。
只是何夕盤算了很多。覺得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何夕將新政從兩京,向地方上推行,本質上是擴大市場的行為。畢竟,原本府縣體系之中,有太多妨礙商業的行為了。
外地商人根本不可能在地上做生意,有太多辦法,讓外地商人死的神不知鬼不覺的。甚至當地人也不會好好做生意。
做什麼生意,搶得不會更快嗎?
什麼叫佔山為王,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除卻少數商道之外,物資分配根本不是以商業的方式進行的。用錢能買到東西。是後世商業發達之後的錯覺。很多人誤以為是自古以來,就大錯特錯了。
而何夕對地方改革之後能有多少作用,並沒有什麼想法。最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地方政府的編制費用,很多都建立在商稅上。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收不上稅,就要裁員。裁員就代表著地方官的權力縮減。
這是他們所不允許的。
而工商業也會成為每一個地方官的考核指標之一。
他希望將來大明商人從外地來,在當地做生意,自然是需要拜碼頭的。但是拜了碼頭之後,就能正常做生意。這就足夠了。
當然了,只要鐵路能發行專門的債券。那麼何夕就有辦法,將國債轉變為鐵路債,而鐵路這一門生意,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賺錢的。
這鐵路債不能說完全保本。但是大機率是不會虧的。
從這方面的利益,將國債給衝抵了。
等何夕下臺的時候,決計能
將賬做好。當然了,何夕對會還國債這一件事情,也是會努力的。儘可能將這債務填平。
畢竟,他也不想給下一任留一個爛攤子。
但是問題是,都不好說。到了最後一刻,才知道行不行。
這就是何夕想要的兜底機制。
會計也是一個很神奇的職業,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何夕在會計上面的領悟,是遠遠不如某些同行的。但是這種專案轉換,何夕自信還是能完成的。
而且不是還有好幾年的事情嗎?慢慢來便是了。
鐵路的問題塵埃落定之後,定國是會已經到了尾聲。該討論的問題,都已經討論過了。朝廷的正統性已經確立了。所有與會人員,也都很滿意。
這個時候,最後一個問題提了出來。
那就是保留定國是會。
這個意見不用何夕派人做託。就有人自己出面。畢竟,定國是會的影響太大了。這裡面的權力讓很多人都滿意。
何夕並沒有直接透過,而是表現出很猶豫。
而下面的人對這一件事情,都很在意,幾乎所有人都想保留這一個會議,當然了,他們也想保留自己的與會人員的身份。
但是後一個要等定國是會能夠保留再提。
何夕與朱雄英拖了好一陣子,朱雄英才下旨,讓商議定國是會章程。
於是,這一場定國是會最後的高潮出現了。對於這一件事情,無數人都參與其中了。
只是何夕對這一件事情,才是非常在意的。而定國是會之中,隸屬於何夕陣營的人員從來不少。於是整個章程討論雖然激烈,但是都在何夕的控制之中。整個章程也表現出了何夕的意志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