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何夕發現,似乎南邊的反應不快,甚至很慢。再加上靖江王這一檔子事情,南邊更很難反應過來了。如此一來,何夕就由很多的自由活動時間了。
要不要繼續南下?
這一個問題在何夕腦海之中反覆盤旋。
南下的話,有利有弊。
這一次何夕南下,幾乎沒有遇見戰事。堪稱兵不血刃。不僅僅,直接將河北的府縣給拿下來,也將河北各地的衛所軍給拿下來了。何夕出北京城的時候,僅僅帶了三萬餘人。
畢竟北京還有其他方面的地方。何夕也擔心朱雄英的安危,更擔心朱雄英不能很好收攏延邊兵馬。所以給朱雄英多留一下人馬。但是而今,何夕手中的兵馬近十萬人。
將地方上的衛所軍全部召集起來了。
何夕南下行軍之中,也對這支軍隊內部進行了大調整,從而確保這一支軍隊聽從北京的命令,不會出現反覆的問題。
當然了,這麼順利的原因,何夕也知道。
第一,這些人根本沒有想到。北京會起兵造反,所以對北京來的人根本沒有一點防備。
第二,那就是北京對河北地方的管轄權。河北各衛所都有人在北京。裡應外合之下,根本不可能出什麼問題。
但是繼續南下,飲馬黃河這些條件不存在了。
畢竟這麼長時間過去了。何夕控制河北地方,用了十幾天的時間。甚至到河間府以南地方,已經遇見了反抗的人。訊息已經傳遍了天下,自然不可能如之前那麼順利了。.z.
再有,就是在往南,就不是河北地界了。而是河南山東地界了。
北京對這兩個省份並沒有管轄權。雖然說,如果北方戰線遇見危機的時候,朝廷是會從這些地方調兵北上的。但是最少現在,北京並沒有對這兩地衛所有管轄權。
想要繼續南下,就非打仗不可。
對於何夕整體計劃來說,繼續南下意義不大。
何夕並沒有想過冒險直入南京,只是想將戰線維繫在一個遠離北京的地方,能保全河北平原之餘,為北京留下更多的戰略緩衝,與種糧食的地方就行了。
所以,雙方戰線,往南一百里,往北一百里,並不重要。
而河間府這一帶,是何夕選定的地方。
首先,這裡河道縱橫,都是東西流向,以河而守,足夠南軍喝上一壺的,而歷史上燕王南下的時候,就在這裡,與南軍反覆拉鋸,就可見這裡地形地勢的問題。
其次,繼續往南,就是山東。想佔據山東興勝之地,對南方自然會有戰略優勢。但問題是山東並不是那麼好拿的。而河南更是如此。如果全取黃河以北,倒也不錯。只是也要注意到山西的威脅。
山西到河北只有太行八經。而戰線在河間府一線,需要堵住兩三個口子就行了。但是維繫到黃河一線,需要防守的地方就多了。
而很長一段時間,何夕手中的總兵力是有限的。
這是北京方面而今手中的兵力,與河北遼東的總人口決定的,越往南打,佔據的地方越多,防守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整合地方也是需要時間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何夕不可能將兵力提升上去。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敵人的第一波進攻,如果擋不住的話,何夕也很難說什麼以後如何?
這裡面的權衡利弊,讓何夕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何夕思來想去,最後決定召集諸將商
議,反正何夕有自知之明,他並不是軍事上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