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靖江王的影響
而福建當地,也根本沒有想到,靖江王會忽然動手。要知道,靖江王的靖海商社,是最開始經營海貿的商社,這麼多年在海上也是前十的存在,因為距離福建近,福建港口之中,很多船隻都是他們的。
靖江王忽然動手,福建地方有防備才怪。
不過,何夕細細想來,靖江王有今日並不奇怪。
當年靖江王就不安分,估計這麼多年都在想著造反。朱元璋在的時候,他不敢,而今卻敢了。
這也是靖江國給他帶來的信心。
海貿開啟之後,海外移民也是非常多的。但靖江有一個很好的優勢,那就是距離福建非常近,順風順水不過一兩日就能到臺灣。
而福建又是一個人口多到爆炸的地方。這種情況下,福建人的移民首選的地方自然是靖江了。
何夕在時候,靖江才粗安,這十幾年過去了。整個臺南地區,幾乎都開墾出來,因為靖江王每年從海貿上獲取了利益相當不少,投入靖江的開發之中後,自然得到很大回報。更不要說,靖江本地的伐木業,造船業也很發達。這些都是靖江王直接控制的產業。
何夕給靖江王留下的底子,再加上靖江王聯絡到海外的市場,雖然靖江王自己不知道什麼叫做資本主義,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工業化,但是他本能走到這一條路上了。
這也是各種經濟要素的推動。
何夕留下的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海外龐大的生產需求,國內關稅,還靖江沒有關稅,國內的法度森嚴,而靖江的法度鬆弛,適合一些灰色的產業。再加上靖江人口缺乏,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於是,遼東很多新技術,總能在靖江得到應用。
這些年下來,靖江人口沒有百萬,但是靖江王手下能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是相當可觀的,如此一來,自然讓靖江王心中生出了別的心思。
只是何夕沒有想到而已。
不過,而今聽說這個訊息之後,心中暗道:「時來天地同借力。」
沒錯,何夕確定,南京一定會先處置靖江王,。再來處置北方的問題。倒不是說靖江王對南京的威脅更大,而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從北京到南京,要突破山東河南,然後突破兩淮,才能飲馬長江。但是從臺灣到南京,卻能乘船一路到達,更不要說,靖江王不需要到南京,只需要到江南一代,朱允炆就受不了。
根本原因在於,朱允炆背後的力量,就是士大夫集團,而士大夫們最強盛的地方,就是江南一代。這些人左右朝堂。不可能讓戰火燃到自己家鄉。還有財賦上的問題。
海關賦稅,是商稅之中大宗,大明已經不可能離開沿海海關賦稅了。一旦沒有了這個錢,不要說打仗了,連朝廷執行都會捉襟見肘。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明戶部習慣了大手大腳,很難節省下來。
更不要說,北方的戰事即將大起,錢更是重要。多多益善。
即便不說商稅,單單說田賦,江南田賦也是朝廷重中之重,江南一地,幾乎承擔了天下十分之一的田賦,江南的田賦收不上來,對大明朝廷影響非常大。
更不要說,大明收的是實物稅,也就是糧食。
別的地方收上來的糧食,還需要運道南京,朝廷才能使用,而江南的糧食可以直接用。這對朝廷影響特別大。
所以,朱允炆不擺平了靖江王,是不可能來對付他的。最少京營大軍是不可能北上的。
何夕不由的想道:「我是不是太保守了。」
何夕定下的計劃,就是將河北納入控制之中,將來河北平原與遼東成為北京的兩大糧倉
,從而支援北京長期作戰,如果能成功的話,北京有錢,有糧食,有足夠的人口,更有足夠的鐵與煤,各方面要素都有。
足夠何夕爆發處於強大產能,從而對南京的戰事之中有絕對的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