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登基
對於這些部門,何夕都沒有下重手。畢竟,事情一步步的來,何夕能理順內閣,將來在順勢將這些權力機構推進改革,畢竟北京的資源是有限的。這裡說的主要是人力資源。
何夕擴充的部門,有十幾個之多,每一個部分,少的有數百人,多的有上千人。工作量與大明之前的部分完全不可能同日而語。
大量的檔案與資料要處理。否則的話,根本不可能維持住而今北京與遼東經濟發展的趨勢。
畢竟何夕的很多判斷,都是建立在大量資料匯總之上的。
沒有這麼多人做的基礎工作,何夕再精妙的政策也執行不下去。如此一來,何夕培養出來的數千學生,根本不夠用。
只能一樣一樣的來。
就這樣,洪武二十八年終於走完了。迎來南京建文元年。北京隆武元年。
隆武這個年號是朱雄英自己選的。
朱雄英選這個的原因,是一來讓自己記住大明原來的路線是走不通的。南明隆武帝也是南京諸位皇帝之中,最有能力的一個人了。但是他的下場,更是令人惋惜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與南京做對比。南京要文,朱雄英就要武,而且這個武,既有興武事一統天下的決心,同時也有對朱元璋的政策的追隨。
也是宣告自己的正統的一種模式。
何夕對此不置可否。
朱雄英更是大婚與登基一併進行。畢竟皇嗣也是穩定人心的重要因素,朱雄英之前不成親,大抵是因為接受了現代醫學說法,成年人太早生孩子不好。而大明又是嫡長子繼承。最後推一推。
但是而今卻是沒有辦法了。
登基儀式盛大之極,中間還有閱兵式。
數萬騎兵在長安大街上列隊而過,倒也顯得威武雄壯。但是何夕對此並不是太在意的。畢竟儀式僅僅是儀式,對下面人或許重要,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對於何夕來說,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只是有一件事情,讓何夕掛念在心,不是別的。
何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雄英的登基大典,居然有人來朝賀,不是一個人。有日本湘王,漠北燕王,南洋總督府陸家,還有在逃亡之中的靖江王餘孽。
雖然登基大典的時候,何夕僅僅進行了禮儀性的接待,但是這一件事情,讓何夕意識到,他或許有一件是忽略了。上兵伐交,外交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戰略手段。
雖然說,海外藩王對中原局勢影響力很小。但並不是沒有的。
只是看如何去利用了。
登基大典結束之後。何夕立即去見解縉。
解縉作為大學士負責管理禮部,禮部的責任之一,就是管理藩王。因為藩王在宗法制度之中。將來或許會有外交部,如果將來整個天下都是大明的藩王的話,那麼禮部估計是不會改為外交部的。
所以這些人過來,自然是解縉負責。
何夕問道:“這些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你摸底了沒有。”
解縉說道:“探了探底,燕王那邊是因為去年戰事,糧食消耗巨大,但是俘獲了很多牛羊戰馬,希望能加大交易數量,不過不要錢,要糧食。”
何夕皺眉,雖然北京作為北方糧倉所在,有很多糧食,但是征戰半年下來,北京糧食整體上是入不敷出的。基本有遼東何北的糧食補充,也是杯水車薪,不過,作為北京的重要戰略盟友。何夕是不能不安撫漠北的。
否則燕王一旦投向南京,北京的局面就不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