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何夕早就知道,所謂的歷史而今也不過是一個參照而已。
今日朱元璋承受的打擊,並不比歷史上的少。而面對的局面,要解決的問題,卻比歷史上要嚴重得多。
歷史上的朱元璋,僅僅擔心繼承人的權威。而今的朱元璋可不是這樣,他面對太多棘手問題,更不要說,歷史上有很多偶然,與想不到,何夕最擔心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告訴安慶公主。
何夕擔心,朱元璋一個不好,一口氣沒有上來,而今這種儲君未定的局面下,說不定大明立即有一場內戰。
這種情況下,何夕不要說變法了。能不能活著走出了南京城都是問題。
所以,何夕決定留宿宮中。
以防生變的時候,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只是,何夕心中也很擔心,他即便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又怎麼樣?如果在北京,何夕在北京附近,還佈置幾支完全聽令於他的軍隊,與準軍事組織,一旦有事。
也能調過來。但是南京這裡就不一樣了。
何夕覺得,自己唯一能夠調動的大概是少府的人手了,但是少府的人手能作戰嗎?須知,此少府非彼少府,大明的少府,與秦代的少府是兩個機構,而黃子澄也不是章邯。
這也是何夕沾了安慶公主的光,否則一般人想在宮中居住,是想都不要想了。甚至即便在明朝中後期,也不太容易。但是大明都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宮禁制度是朱元璋的敲定的,很多事情都是朱元璋一句話的事。
更不要說,朱元璋一直在乾清宮給何夕留了一個房間。
何夕手中的宮禁令牌,一直沒有上繳。
所以,何夕住進宮中一點問題都沒有。
只是,即便何夕住進了宮中,與朱元璋僅僅有一牆之隔,何夕求見,朱元璋依舊不見。
“父皇,何郎做錯了什麼?您為什麼不見他?”安慶公主一邊喂朱元璋喝湯藥,一邊小心翼翼地問道。
朱元璋從孝陵回來之後。就病了。
戴原禮開出的藥方,就是安神靜養,再加上一些湯藥。朱元璋這一段時間消耗太大了。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哪裡能夠承受這樣的折騰,可以說是身心俱傷了。
朱元璋喝了苦極了的中藥,眉頭都沒有多動一下,似乎沒有了味覺一般。將藥給喝完,用茶水漱口,說道:“這是你要問的?還是何夕要問的?”
說朱元璋重男輕女也好,說朱元璋重嫡輕庶,也好。雖然朱元璋有很多公主,但是真正在朱元璋身邊受寵的公主,有兩種,一種就是寧國公主與安慶公主,是馬皇后的女兒,另外一種就是小公主。這個小公主,並不是特指那一個公主,而是養在宮中,還沒有出嫁的公主,這些公主,即便因為生在皇家,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機敏,但年紀小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算計,再加上小孩子,很可愛。朱元璋也挺喜歡,但是一旦嫁了人,身份改變了。就有了很多想法。再加上距離朱元璋遠了。朱元璋與他們的感情也就慢慢淡化了。
所以,寧國公主與安慶公主是很特殊的存在。同樣,安慶公主又比寧國公主特殊,是因為安慶公主學過現代知識的,雖然說安慶公主所學的東西都很淺薄,對很多東西,並沒有深入的思考。
但是總算是一個能談這些問題的人,再加上女兒這個身份,讓朱元璋能放心一些。
而今,不管是兒子與孫子,朱元璋一個也不相信。
畢竟,朱元璋對人性的懷疑,從來沒有變過。這也是朱元璋一定要確立嫡長子的原因,因為朱元璋一直希望自己子孫後代,能夠和睦如一家。但實際上,朱元璋越是想做到這些,其實內心深處的底色,卻是相信。如果他不安排好,他朱家子孫將來一定會骨肉相殘的。
甚至,朱元璋知道靖難的時候,生氣歸生氣。但是其實並沒有多吃驚?算是意料之外,預料之中。
安慶公主說道:“是我要問的。”
朱元璋也沒有糾結這個問題,而是嘆息一聲,說道:“我知道何夕要來與我談什麼?但我不知道,我與他談什麼?”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