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運河了。
修建北京城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各地無數物資彙集在北京城。既然已經能讓運河直通北京城下,那麼運河,就是要修繕了。
這一條河是郭守敬修的。徐達北伐的時候,進行過修繕。但也僅僅是修繕。而今這麼大的運輸量。特別是需要從天津港直接進入運河。天津段的海河一直很窄很淺。
窄是因為,九條河彙集到一處,天津段的海河自然不算寬。而且,這是海河上游有很多河流都是濁流,也就是如黃河一樣,有很多泥沙。隨著河水衝到了天津河道之中。
如果不清淤的話,時間長了。就會堵塞。
而之前天津這一段河道,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運河本身,故而二十多年都沒有怎麼清理過了。這都需要建都前的準備工作。
做完這一切後。何夕才有時間回遼東一趟。
何夕從天津出海,不過數日,就到了營口。
營口比之前更加繁華。
劉璟,楊士奇,吳高等人都已經到了。如何迎接就不必說了。
一行人坐定之後,何夕說道:“最近遼東怎麼樣了?”
劉璟說道:“請大人放心,今年修建河渠一千多里。開水田萬頃,遼河內外都將是稻香之地。”隨即源源不斷地將農業上的進步說了出來。
一句話。
在遼東已經有一點工業反哺農業的感覺了。
很多新工具,都應用於農業。大量土地被開墾,大量河渠被開闢。可以說,元代遼東全盛時候的田畝都已經開墾得差不多了。糧食自給自足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了。
不過,因為遼東有大量的軍隊。
還要供應,兩地軍需,糧食已經在很緊張的狀態下。如果去掉軍隊負擔,遼東就已經是產糧大省了。
何夕這個情況很滿意。
隨即吳高開始彙報自己的工作。
吳高這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練兵。支援長春都司建設與戰事,因為楊震在海西地區的建設。讓吳高也注意到這裡,於是設了兩條驛路,吳高準備在海西地區建設幾座城堡。招募女真為卒,將大明的統治範圍,延伸到鯨海沿岸。
鯨海,就是現代地圖上的日本海。
軍事上也沒有什麼問題,兵精糧足,不需要打仗。還能有什麼問題啊?
不過到了楊士奇這裡就有一點問題了。
楊士奇臉色有些不太好看,說道:“臣不知道該怎麼說?”
何夕說道:“怎麼了?是遇見什麼問題嗎?”
楊士奇說道:“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各方面都順利,但問題就是太順利了。”
何夕有些聽不明白,楊士奇隨即細細道來。
原來,不是生產太少了,而是生產太多了。
鋼鐵,鹽,木頭,等數樣東西,囤積太多了。而布匹,等輕工業產品,銷路倒是不錯。但也出現了滯銷的情況。
不過兩者面對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真生產多了。
畢竟何夕在遼東一直在擴產。但是鋼鐵,以及重要機械的生產任務,一直並不是太多的。農夫的鐵製農具,已經更換過了。工廠的機械也更換過了,造船用的重重鐵具,鐵鏈鐵錨等,也預留了足夠的數量。
等等各方面應用鐵料工業門類,似乎都用得差不多了。依舊不足以消耗掉遼東鐵廠所有產量。
鹽也是。
人吃的鹽是有數的。整個海外吃的鹽也是有數的。遼東南部,其實很適合曬鹽的。鹽產量大增,也出現銷售不暢的問題。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