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問題
大木也是同樣的問題。
或者黃子澄想要的那種,能用來造宮殿的木頭,是少見的。但是大部分普通木頭,能用來造船的木頭,有大量的剩餘。
這也讓楊士奇撓頭。
而布匹,紙張,油等東西,倒不是滯銷了,而是生產是需要成本的,需要週期,的銷售也是的。大明海上的運輸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大量船隻被傅友德徵用。用到了日本戰場之上。
運力受限的情況之下。
很多東西運不出去。而造船能力,並不是一下子就能爆出來的,特別是那種能橫渡大洋的大船。
何夕聽了,也有些撓頭。這裡有很多問題,何夕一時間也沒有想到該怎麼辦?何夕說道:“到了什麼程度了?”
楊士奇說道:“錢不夠了,而今現銀只有幾十萬兩了。而銀票也只有一百多萬兩。我每天擔心的睡不著覺。”
何夕自然理解楊士奇為什麼擔心。
生產了東西賣不出去,大量資金就會變成商品躺在賬目上,而偏偏,銀票是以白銀為本的發行的。而今外面的銀票少說有一千萬兩之多。而遼東賬面上,只有這麼多現銀。真要是有擠兌。
就非常不好辦了。
好在,遼東銀票推行之初,就是與貨物進行了捆綁,大部分使用銀票的人,都是方便採購遼東的物資。而不是為了銀子,故而大部分商人都沒有想過去將銀票換成銀子。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多此一舉。
畢竟他們還要採買遼東貨物,遼東貨物大部分不接受現銀的。只接受銀票。
如此一來,遼東貨物與生產能力其實已經為銀票作保了。
所以,而今的銀票系統,才沒有出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繼續下去,就不好說了。
那生產了這麼多?能不能停下來?
自然是不能的。
前文也說過,生產的機器一旦開啟,停產就是一件損失很大的事情,比如鍊鋼,幾乎只要一停下來,就會將爐子給燒壞了。這樣的問題在很多技術細節也是有的。
但即便不說這些。
僅僅工人怎麼辦?
雖然說遼東工人數量並不多。但是幾大產業加起來,也有十幾萬人了。這些人加上他們的家庭,已經是遼東很大一個群體了。一旦停工,停止給他發工資,很有可能出大問題的。
不僅僅農民才會起義。
工人吃不上飯的時候,更加恐怕。
如果停工照付工資。那還不如繼續生產的。
原材料雖然有一些成本,但是成本並不算高。同樣是花錢,最少有一點點的價值產出。
如此之種種,楊士奇才不敢下令停工的。
何夕心中暗道:“說到底是市場飽和了。”
很多人覺得不可能。這才多大的產能了。但實際上,卻是很有可能的。之前說過,在南洋等地,能賣的起中原貨物的人都是一些什麼?是達官顯貴。是頭人貴族。但是整個南洋才不過幾千萬人。這樣的人能有多少個?
根本不會有多少的。
至於平頭百姓與奴隸們,根本與大明的奢侈品無緣。大明生產什麼,賣出什麼。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或許有,因為南洋領主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貨物,必須將很多東西換成錢。
比如,糧食。比如,寶石,等等。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沒有消費力的。
而且何夕還有意無意迴避了一個最大的市場,自然是大明國內市場了。
這種情況下,出現這樣的問題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