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你好!火星人> 第七章 反重力飛船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反重力飛船 (1 / 2)

推出“火星計劃”的背景是科學家發明了反重力飛船。

速度的追求,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夢寐以求。

科幻迷應該記得,在科幻電影《阿凡達》中,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宇宙中飛行6年的時間,才能到達潘多拉星球。

如何度過這六年的時光?電影中採取的辦法是讓人在宇宙飛船上進入到深度休眠狀態。

當然,那是一個幻想,不說是人可不可以冬眠,就是能夠冬眠,他的體重也會大幅下降,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如果人也冬眠6年,還剩下皮包骨就不錯了。

人們從地球去火星,就受到這個限制。理論上說,地球與火星的直線距離才4.1億千米,火箭速度就是11.2千米每秒,也不用幾天。

實際上,人們去火星需要300來天。從地球去火星不是直線走的,而是曲線——霍曼軌道,需要飛行7個月左右時間。實際情況下可能更長更久,例如曼加里安號飛了近8億千米,耗時10個多月。

所以,如果是搬運一堆機器人過去火星,難度會少很多。但運送宇航員這樣的大活人,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

因為宇航員隨身攜帶食物、水和氧氣,但這些就會給飛船施加重量,飛船空間也要擴大。

距離增加,意味著增添燃料。燃料越多,重量越大。而越多的重量意味著太空艙更大,火箭也更大。

其實燃料問題到很好解決,畢竟人類的幾個探測器已經成功遠處著陸了,最難的是宇航員需要的物質。

如果單單去程所需要的時間都得300多天!如果需要配備三名宇航員。這樣算下來,光是宇航員的飲食就要數噸,飛船得有多大?

又即使人類到了外星球,要有水、氧氣和有給人類補充能量的食物。這些,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於是,人們寄希望出現一種新型的飛行器,它有如下特性:隨時隨地起降;高速;良好的隔熱效能。

在20世紀,著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就企圖利用反重力原理製作出世界上第一架飛碟。

在當時,除了對於電進行研究之外,他還研究起了飛碟的反重力系統,在一個世紀之前,當時的特斯拉就已經研究出了反重力裝置,不過,還是停留在圖紙階段。直到最近,人們才付諸實踐。

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是:發射火箭需要發射架,極大地限制了火箭的發展。很多人就想,能不能不需要發射架,不需要發射場地,火箭就可以起落?

民營火箭就是走這條路子。

相比於國有公司,私企更是大膽。它志在設計的火箭飛機能垂直起飛,在普通機場上水平著陸,並進行回收。

民科在世人的眼光裡,是“無知無畏”“騙子”的代名詞。但民營科學家也有好處,他們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沒有顧慮,天馬行空。

比如火星男孩說,他當時駕駛的飛船是三角形的,屬於小型飛行器,由6層結構組成,最外面的一層是堅硬的金屬材料,最裡面一層是磁性層,只要把能量注入到磁性層裡,飛船就可以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民營科學家們就興味盎然,他們經常從科幻小說獲得靈感。

比如,《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無限非機率驅動飛船,《基地系列》的超空間躍遷飛船,《黑太陽》的量子波飛船,《反物質飛船》的反物質飛船,《三體第三部》的空間曲率驅動飛船,科幻小說中的反重力飛船等等。

這些幻想,如果是正統的國有科學家,會嗤之以鼻,一定不會冒這個風險,信以為真,但民間科學家就天不怕地不怕。

比如,對於動輒光速飛行的速度,很多正統科學家就擔心,就是每秒幾公里的速度,會形成多少個多少個G的重力?不現實。民間科學家就說,想多了,只要不是瞬間的加速,速度再快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