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道:“老師授業之恩,弟子終身銘記。”
說罷,韓非大禮參拜,轉而仰頭看向一旁的大樹,大樹的樹杈上,一隻雛鳥已經積攢好了力量,正在進行自己的初次飛翔。
……
李斯把一根柳枝遞給韓非,輕聲道:“師兄,你要回韓國?”
“柳”諧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別”之說。
早在《詩經》中,便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語。
韓非接過柳枝,輕笑道:“是的,我該回去了。”
李斯眼中精光一閃,轉而深深隱藏,沉聲道:“韓國是七國之中最弱小的,以師兄的才華,著實有些可惜。”
這個時代連“大一統”都沒有,家國天下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講求的是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魏國人在楚國任職不是魏奸,楚國人在齊國任職也不是楚奸。
哪怕孔子、孟子,也是這種想法。
這個時代的儒家還是非常的“剛猛”,與宋元明清時期的儒家全然不同。
孔子曾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孟子則直接表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裡就有人要問了,那種“忠君”的思想,難道不是出自儒家麼?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說是,是因為強調忠君的那位,曾經在儒家求學。
說不是,是因為他不是儒家代表人物,而是法家代表人物。
沒錯,那個人就是韓非!
“沒辦法,那是我的國,也是我的家,你呢,你有什麼打算?”
“師兄之才十倍於我,可以挑選最弱的,我準備去最強大的屋簷下碰碰運氣。”
“你要去秦國?”
“只有依靠秦國,我才敢與師兄一較高下。”
“所以,下次見面,我們就是對手了?”
“希望不會讓師兄失望。”
“那就說好了,不能因為顧慮同門而手下留情啊。”
“絕對不會的,師兄放心。”
李斯眼中閃過一絲微不可查的狠戾,韓非或許會手下留情,李斯只要有機會,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除去韓非。
“你到了秦國,一定要替我去見見那個最新到來的國師,問他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天地間,真的有一種力量,在冥冥中掌握著人類的命運嗎?”
“國師會回答這個問題麼?”
“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他的答案一定會是——不知道!”
“國師是道家之人,追求什麼‘天道’,很可能會卜算之術,怎麼會回答說‘不知道’呢?”
“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可以親自去問,我告訴你答案,又有什麼意思?”
韓非把柳條插在背後,瀟灑的轉身離去。
“千萬不要忘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