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心甘情願。
他已經可以想到,一位老父親為了自己的子女,會做出多大的付出。
“只有劉興祚一人,往後就算是一樣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會再給出將軍的頭銜了。”
崇禎自然不會破壞自己定下的規矩。
不過是特殊年代,出現的特例罷了。
當年要是沒有劉興祚的付出,他可不信袁可立會仿若風捲殘雲似得,收復遼東那麼多的土地。
其中的機緣巧合也很多。
重要的是當時的遼東,大明的威望還在,沒有人會願意給別人當奴隸,或者進一步當奴才。
“皇上深謀遠慮,老夫不及。”
袁可立想了好一會,只找到了這麼一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句奉承話,還是很謙虛的哪一種。
崇禎內心很尷尬,深謀遠慮,他自己都知道自己配不上,忽然從一位謀劃了得老人口中說出。
總覺得怪怪的。
別看他下了多少的政令,進行了多少的變法。
實際上推行出去的也不少,可要想說,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和思路。
他是不相信的。
只不過是因為,對皇權的敬畏,即便是不明白,照著做就成,時間久了,也就形成習慣了。
就像是工廠每天四個時辰的上班時間。
沒有多少人理解其中的意思。
都只當做是皇上愛惜子民,特意給出了一點閒暇時間。
還有不少人工人,認為自己拿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了那麼多的的工錢,心裡不踏實,要求加班。
要不是有著嚴謹的上班條例。
真的會有人去這麼做,還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就是那些,已經識字的人,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
崇禎沉默著。
他不想承認,以他的身份,又不能否認。
“遼東的戰事,暫時只會有一點小打小鬧了,邊軍李過和劉體仁,也都是在消化已經收復了的成果,而劉興祚那個方向,收復的時間會更長。”
崇禎放劉文秀出去,就是發現,此人和李定國都是不可多的的人才,有他在,即便是劉興祚沒多大本事。
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又或者是治理當地,都沒有一點問題。
環顧一週,似乎只有湖廣賑災,會多費心一點。
除此之外,似乎就沒啥大事了。
又走了一段路程,乘坐上了他們出門是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