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2) (1 / 2)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烏銅走銀,充滿傳奇色彩的四個字,說的是一門有著近300年曆史的、曾一度與景泰藍齊名、號稱“天下銅藝雙絕”的手藝活,然而幾經變遷,如今鮮有人掌握烏銅走銀的全部工藝,除了繁複的工藝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這走銀的銅並非尋常之銅。

相傳在雍正年間,雲南石屏縣有一名銅匠,名叫嶽富,在一次鍊銅時,手上金戒指不慎掉入爐鍋中,高溫之下當即熔化,心疼、惱怒之下他將周圍金銀銅鐵等金屬一股腦全推進煉鍋裡。不解氣的他把鍋裡的“液體”全倒在地上,背抄手揚長而去。

然而第二天,他發現被胡亂冶煉的金屬泛著紫銅色著實好看,不同於之前見過的所有銅。嶽富用它做成了一種器物,幹活累時就拿在手上把玩。意外的是器物逐漸變得黑亮。後來他研究了配料的比例,再鏨刻出一些簡單的花紋,把銀熔化走上去,便成了這烏銅走銀。

古樸別緻,紋樣精緻繁複,黑白相間的顏色更使其別有一番端莊大氣、儒雅之感。擁有烏銅走銀器物,也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嶽富的後人把這門技藝從石屏傳到了昆明、建水等地。

機緣巧合之下,家住昆明官渡區的金永才與烏銅走銀第五代傳人李加汝相識,1982拜其為師。在歷經12年考驗之後,金永才得以傳承李加汝刻在內心的配方,牢記師父所說:烏銅走銀的配方不是記在紙上,而是刻在心裡。自此,第六代傳人金永才開始了鑽研、傳承的道路。

金永才製作的《五福捧壽走金銀方鼎》,獲得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金獎。他突破傳統技法,將走金和走銀結合,更加凸顯了烏銅走銀技藝的精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為金永才後期經典之作。

烏銅走銀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精湛。過去銅不純,因此土法鍊銅是匠人們的必備技能。提純俗稱“化料”,根據銅料的多少,選擇使用碳金鍋或者石墨坩堝。

烏銅走銀使用的銅多為本地的大廠銅,冶煉的過程中若不小心掉入米粒大小的錫或者白銅,那這鍋料就廢了。

化料環節,對於新增不同材料時的溫度要求非常高,當坩堝裡的溫度達到500℃時,銅慢慢變形;達到700℃時,底部的銅開始熔化,需要加入一種材料;達到900℃時再加入一種材料……就這樣在冶煉的不同溫度段,加入9種其他金屬材料,動作要快,投放時間控制在30秒內。

將稱好的料,放入高溫銅料裡,瞬間發出漂亮的光。

油槽加熱後用蠟燭擦拭,將化好的銅液倒入其中,接著倒出後插在稻草堆裡降溫。至此完成整個鍊銅環節。

從秘方鍊銅到鍛片、鏨刻、走銀、成型、拋光、揉黑等,烏銅走銀“走”了十多道工序。

按照器物形狀,將冶煉好的銅打成一定長、寬、厚度的銅片。然後用傳統方法進行放樣,接著下料、鏨刻。

鏨刻,對藝人的聽力要求非常高,一般走銀不能超過20絲(0.2毫米),走金不能超過15絲(0.5毫米),徒弟們在鏨刻時金永才能夠透過聽聲辨深度。鏨刻好的銅片,用棉布沾硼砂水來擦拭以去除雜質,方便在其上走銀或者走金。

所謂烏銅走銀,就是將銀子放在烏銅片上,當烏銅片加熱到一定溫度時,以火炙烤銀子將其化開,用火鉗推著銀塊,使水狀的銀子順著鏨刻好的圖案溝槽往前走。

銀的熔點為960.8℃,銅的熔點為1083.4℃,烏銅合金的熔點比銅熔點略低50℃左右,由於烏銅的熔點高於銀的熔點,在火的作用下,銀子熔化、冷卻在烏銅的溝槽中,藉助熔點差將兩者牢固的結合在一起。若器型較小,可採用銀粉來走,走得均勻,溫度也好控制。

完成精細的走銀過程便是打磨,組裝成型,細打磨、拋光。

打磨時,金永才用鐵盤將磨下來的銀(金)粉,收集起來以回收利用。

拋光使用的材料也比較有意思,金永才使用的是燒過的旱菸末,光澤度比較亮,光滑。曾經他也採用鐵砂紙來打磨,但在高度老花鏡之下能看到細細的痕跡,幾經試驗之後便用棉布來打磨、拋光。

接下來就是烏銅走銀至為重要的一環:將做好的烏銅走銀製品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後,邊捂邊揉搓。汗液與烏銅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髮亮狀態(一般情況下銀變黑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硫化)。

為此他設定了一門匪夷所思的收徒規矩:看汗液合不合。入門之初,他交給對方一個墨盒,讓其把玩20分鐘,看墨盒的顏色。這說來還有個插曲。

曾經有人買了金永才的墨盒,愛不釋手地拿在手中把玩,但沒幾天,原本烏黑鋥亮的墨盒竟然褪色的慘不忍睹,老人以為被糊弄了,來找金永才算賬。

有口難辯的他也百思不得其解,在得知了前後經過,金永才便肯定老人是鹼性汗液。無奈解釋不通,他做出保證,一個星期之後你再來,如果墨盒還是這個紅樣,賠雙倍價錢。

在實驗室中,金永才製作的烏銅走銀墨盒右上角,被塗上氫氧化鈉之後,遇到與老人相同的“褪色”情況。

當時的金永才雖然知道是什麼原因,捧著墨盒卻不知如何改變。當晚金永才一家人吃餃子,他蘸醋時不經意掉了兩滴在墨盒上面,直到吃完飯後意外發現,滴醋的地方變成了黑色,其他地方沒有變。他想起來酸性汗液,於是他乾脆把墨盒浸泡在老陳醋裡,很快又變得烏黑鋥亮了。

一週後那位老人來拿墨盒,金永才道出了其中原委:你的汗液是鹼性的,把玩不會變黑只會“褪色”,但是你若把它擺放在家中,十年八年都只會越來越黑、越亮。

至於烏銅中到底含有什麼金屬,金永才也很難說清,1997年雲南省貴金屬研究所曾經用現代科技手段打算破譯,對烏銅進行了化驗分析。遺憾的只分析出了四種成分。烏銅走銀這門技藝依舊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一如它被創造時一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