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1) (1 / 2)

藍桉家的客廳裡放著一座半人高的烏銅走銀花瓶。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製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製作烏銅走銀(金)是石屏縣歷史上獨具特色、馳名中外的中國手工技藝之一,這一項複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

烏銅走銀(金),工藝品一般有小花瓶、筆筒、墨盒等。常見的圖案紋飾有花鳥魚蟲、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

烏銅走銀”工藝源於清雍正年間(1722—1735年)雲南石屏縣一名匠師嶽富的偶然靈感。在一次鍊銅造器時,嶽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爐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餘,他洩憤地將周圍放著的銀等金屬全扔進爐裡。

氣消之後,他發現爐中出現了一種顏色黑亮的合金銅,黑色中呈現若隱若現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製作成工藝品,又經仔細的研究琢磨,終於成就了“烏銅走銀”手工藝。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官渡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保山烏銅走銀萬光紅大師。

金永才,1975年他年僅18歲,是一名銀匠。他居住的雲南省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這裡的少數民族喜歡佩戴銀飾,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製作整套的耳環、手鐲、頭釵等銀飾。

當時,他和李加汝作為銀匠經常參加禮拜天的趕集,不時會聚在一起。加上雙方的住處僅相隔半公里,時間一長,他便經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裡照顧李的飲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將金永才收為徒弟,但並沒有把配方交給他,只是讓他和自己一起製作“烏銅走銀”。

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金永才說,一次出院後,師傅和他一起吃飯,喝了點兒酒心情不錯,就對他說:“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來,師傅早已把配方寫好,他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鐘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鐘的鐘聲一響,李加汝把配方一燒而淨。1996年,李加汝先生與世長辭,“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下來。

保山烏銅走銀始於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橋懷寶銀樓(四寶齋前身),從石屏重金聘請來一位王姓銀匠,王銀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將烏銅走銀技藝傳授予懷寶銀樓的萬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傳人萬懷林,因當時破四舊等原因,成為批鬥物件,不能再做手藝,萬懷林唯恐手藝失傳,偷偷將烏銅走銀的全部技藝教給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勢好轉之後,金老伍又將烏銅走銀技藝傳予了他們的兒子萬光紅。至此,保山烏銅走銀的技藝就這樣被萬光紅繼續傳承下去。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天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

銀匠家中又開始響起了“噹噹噹”的金屬敲擊的聲音。烏銅走銀有了第二代傳承者。1989年改革開放後袁家重操舊業,慢慢開始恢復此工藝的製作和銷售,至今已做了幾千件作品,流傳於晉寧縣境內,1998年以後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場上銷售。

由於是傳統手工生產,每年製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現今傳承仍只限於袁家,只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銅晉堂烏銅走銀作品:方形香爐,是雲南烏銅走銀文化傳承人李叢仲的傑作。李叢仲先生自幼熱愛藝術,對古玩珍品、文房四寶、青銅器等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鑑賞識別能力。

因機緣巧合拜師於烏銅走銀大師金永才門下,系統學習瀕臨失傳的烏銅走銀製作工藝。憑藉自己的聰明稟賦和勤奮鑽研,不但熟練掌握了烏銅走銀的製作技藝,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完整地傳承和保留下來,併發揚光大。

其主要烏銅走銀作品有文房四寶、酒具、茶具、香爐、花瓶等,頗得行家讚賞,其作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顧客在工藝品、藏品、紀念品的款式、圖案花紋及個性特徵上的需求。

2010年8月18日,作為雲南省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在官渡古鎮開館。金永才從38位報名者中選出4人,透過拜師儀式正式收為徒弟。

據說,這些報名者很多都是觀看了CCTV《走進科學》欄目對“烏銅走銀”的報道後,對這門手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找上門來拜師學藝。

金永才說,“挑選徒弟的首要條件是人品要好,心術要正。人品和技術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愛和別人發生口角,做起事情來缺乏耐心,就不適合。”

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過水電技工,有的並無手工藝基礎,但無一例外都對“烏銅走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僅用一年時間,他們就學會了鏨刻、打磨、走銀等基本技藝。

在學習期間,他們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費(學藝過程會損耗大量的金屬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費用。

不同於以前家庭作坊式的運作,自從擔任傳習館館長之後,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來,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店裡,近兩年也沒有時間再去趕集。

每天他只做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做多了對眼睛不好”,他說。除了工作,他平時還喜歡唱滇劇——另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永才說,“過去的手藝人都有這門愛好。

唱戲和手藝都是藝術,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會和心情一樣,做不好。這時,我要麼去茶館聊天兒,要麼去戲院唱戲,等心情好起來,做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看著順眼。

烏銅走銀的代表佳作是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風景畫。此畫高1.2米,寬1.5米,在烏黑錚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觀樓分別用金、銀鑲嵌其間,十分精美,堪稱藝術珍品。

烏銅走銀工藝始創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據傳石屏一嶽姓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所戴金戒指落入所鍊銅中,後來發現其所鍊銅器烏黑如煤,遂在銅器表面鏨刻花紋,嵌入銀屑,製成了最早的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製作方法先為岳氏兄弟創作,歷代為獨家經營,在生產製作中,岳家一直奉守著傳裡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保守觀念。

烏銅走銀傳承至今,生產方式依舊以最原始的手工鍛打和製作為主,再加上技藝繁瑣,成本高,產量小,每個月的成品率始終保持在二到三件。這樣的模式遠遠制約著烏銅走銀的發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