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銅走銀製作技藝第六代唯一傳承人、烏銅走銀傳習館館長、高階工藝美術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國際註冊高階工藝美術大師。幾十年來共創作作品百餘件,主要有“方鼎、文房四寶、酒器、茶器、香爐、花瓶”等,作品獲全國工藝美術金、銀、銅獎共40餘項。
個人被評為“2012年度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典型人物”,並於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聯合國最高榮譽評審委員會評為世界民間文藝“當代藝聖”榮譽稱號。近年來,多次被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探索發現》、《農廣天地》等海內外媒介報道。
烏銅走銀是雲南的一種獨特的銅質工藝品,始創於雲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透過手捂讓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緻。
由於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過去,此工藝品多為文房用具等,現在品類十分廣泛。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行走於烏黑的銅之上,像生命流動,動作和過程躍然眼前。袁昆林像是導演,烏銅是他精心打造的場景,而銀是不會出錯的演員,步步為營,交相輝映。
袁昆林雲南昆明晉寧縣人,烏銅走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以前要找袁昆林,還要再走半小時去到天城門村,那時候他對自己基本定位是一個農民,做烏銅走銀只是農閒時的愛好,當不了正事養不了家。
這幾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後,他才和一個朋友的銀樓合作,在縣裡的商業街有了鋪面和展示廳,成為一名職業的手藝人。人們稱呼他以“大師”,他聽了只是笑笑,臉上還是與生俱來的靦腆與純淨。
很少有人見過,在烏黑色的銅上製作精美的花紋和圖樣,也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製作工藝與早已聞名天下的景泰藍比肩齊名並稱為“天下銅藝雙絕“。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烏銅走銀”。
清朝雍正年間,石屏嶽姓工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於銅,不料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逐漸變得烏黑。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圖案,打磨後烏銅烏黑,白銀閃亮,對比醒目,又有典雅之氣,被命名為“烏銅走銀”。
後來岳家在昆明開鋪,幾代下來,繼承竟斷掉了,幸而袁昆林的祖父袁家和曾在昆明銀鋪裡當學徒幫工,把烏銅走銀的技術帶回了天城門村。
冶煉的烏銅,需要敲打無數錘才能變成薄片。
烏銅走銀工藝遠比一般的銅銀工藝複雜得多,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在烏銅片上貼上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傳統的烏銅走銀的圖案以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中國傳統紋飾為主。
雕刻好後,將銀粉均勻地塗抹在圖案上,噴火燒熔,銅的熔點大概在1084℃,烏銅合金比銅的熔點略低50℃,銀的熔點大概在960.8℃,銅不融只能銀融,高溫讓融化的銀流動,逐漸“走”滿圖案。
為了讓融化的銀更好地融入雕刻線條,袁昆林採用了傳統“吹火”的方法,用吹氣來控制火候大小,但在完工之前,火苗是不能滅的,於是他鼻子吸氣,嘴巴吹氣,並不斷移動火點使其均勻受熱。
走完銀後經過冷卻便開始打磨,這需要先把性子“磨下來”才能控制好,銼與刷子並用,力度太輕磨不掉表面雜質,力度太重又會將細微線條處的銀給磨掉。打磨的時候力度一過,一根線條的末尾被磨掉了,整個韻味也就變了。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屬於中國傳統的金屬製作工藝,現僅存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村、壩心鎮和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
用這種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爐、酒器、茶器、文房四寶等工藝品呈現出古色古香、典雅別緻的韻味。傳世文物有烏銅走銀山水紋墨盒。
走銀即鍍銀,烏銅走銀即在銅胚上鏤刻出精美的紋飾圖樣,然後在陰刻的紋飾內鍍銀或金,再將銅胚表面處理成黑色,使其在莊重深沉的黑底上襯托出銀(金)光閃閃的燦爛飾紋,使工藝品顯得雍容華貴,瑰麗多彩。
其造型奇巧,製作工藝精湛,特色濃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也具有較大的商業開發價值。
2011年5月23日,烏銅走銀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銅走銀工藝始創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據傳石屏一嶽姓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所戴金戒指落入所鍊銅中,後來發現其所鍊銅器烏黑如煤,遂在銅器表面鏨刻花紋,嵌入銀屑,製成了最早的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製作方法先為岳氏兄弟創作,歷代為獨家經營,在生產製作中,岳家一直奉守著傳裡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保守觀念。
民國時期,岳氏曾在昆明民生街開鋪店生產經營出售烏銅走銀器皿,至後期,因限於原料不足,生產逐漸蕭條,技藝傳至嶽忠民,因嶽忠民無子,只好把技藝傳至郎舅蘇繼承。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金價飛漲,原料缺乏,加之製作烏銅走銀成本高,價格昂貴,人民生活艱苦,即使有錢人家也無玩賞烏銅走銀的雅興,就這樣,烏銅走銀產品逐漸蕭條,技藝也隨之失傳。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