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5 / 5)

他的烙畫作品也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之佳品,以至作為南陽的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以後趙星三又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寫會畫,精通各種花色,技藝嫻熟,專攻人物;二徒弟邱義亭擅長博古;三徒弟楊殿奎專攻花鳥;四徒弟張西凡則獨領山水之風騷。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恆”筷子鋪最為有名,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福聚恆”的頂樑柱。

“福聚恆”生意興隆,日進斗金,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單“福聚恆”一家,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規模。

除南陽外,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的烙畫藝術也都十分活躍,可以說是高手輩出。清代,雲南武定縣烙畫名匠武恬,能在長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瀛州古八學士圖》,其人物“須、眉、衣褶、劍、履,細若絲粟,而一一生動,巧奪天工。

廣東新會畫師陳晚於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制火畫扇用鐵針在扇面上烙畫,其中的精品,受到富豪大亨及達官貴人追捧。陳晚傳徒給仲衡,此後一直在趙氏家族內傳承。如民國初年在世的趙兆銘,能在葵扇上,烙畫《竹林七賢》、《東山報喜》等人物和背景複雜的畫面。趙的弟弟趙晃,在1960年去世,從事烙畫達五十年。趙兆銘的兒子趙元,在廣東省新會縣也家喻戶曉,至今其第五代傳人仍在從事火畫扇製作。

江蘇的蘇杭和南京也出現過不少烙畫名家,如張友琴、劉錦堂、錢懷瑾、潘三四等。劉錦堂技藝精湛,以扇骨和梳篦為主,擅燙花鳥和仕女;錢懷瑾長於書畫,作品以扇骨和筆筒為主,不用打稿,其烙線工細如髮絲,擅烙高士人物。錢懷瑾的學生李環卿,也擅烙人物高士圖樣。改革開放初以烙畫聞名的蘇州烙畫名家龔福琪,就是劉錦堂的學生。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展工作,將分散流落於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中國畫常被稱為“水墨丹青”,墨色暈染之間,自有一份山長水遠的意境和瀟灑。然而,有另外一種中國畫,全無水墨意趣,卻在煙火中生成山水、花鳥、人物,它就是烙畫。

從事烙畫40年,徐建利覺得,烙畫之美,不僅在於它極強的表現力,還在於它的包容,包容各種畫風流派,甚至也包容材料的缺陷。他說:“比如在葫蘆上畫,有時候葫蘆本身的瑕疵,恰恰能成為畫的一部分,為整幅畫添彩。”

1962年生於北京。自幼愛好繪畫藝術並對中國山水畫進行過認真的學習和鑽研,特別是對中國民間藝術情有獨鍾,對烙畫藝術有著深厚的功力。在葫蘆上烙的山水畫意境悠遠,別有情致。2006年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列入首批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授予北京市海淀區首屆“文化守衛之星”。2012年12月,作品榮獲北京民間藝術金獎。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等。

烙畫的歷史,幾乎可以和水墨畫相比,早在秦漢時代已經出現,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落魄時,曾受贈一件烙畫葫蘆,以為盤纏,發跡之後,大興烙畫,將它作為宮廷藝術之一。不過,相對於水墨畫,烙畫畢竟是小眾藝術,真正有文字記載,則是在清末時代。

徐建利說:“大約是清朝光緒時代,一個住在廟裡的秀才,無聊之下用香頭在葫蘆上燙出畫來,不料拿出去後人們爭相競購,一時間烙畫蔚然成風。”

烙畫可選的材料很多,木板、絹、宣紙等都可以,此外,筷子、傢俱也都可以烙畫。徐建利說:“尤其是過去經濟條件不高的時候,人們自己打傢俱,都是素板,上面也沒什麼花紋,不少人就請人在上面烙畫,又好看又經濟。在南方,還有在芭蕉扇上烙畫的,也別有趣味。”

如今烙畫,都用烙鐵,在過去,則多用香頭、銅條等,徐建利說:“就和墨分五色一樣,烙畫的線條,也有濃淡粗細,這樣才能成就一幅好畫。而且高溫留下的焦痕,有一種光澤,這是它獨特的美。”

在北京,葫蘆做的蛐蛐罐上,是烙畫出現最多的地方,葫蘆適合烙畫,而玩蛐蛐的人,往往非富即貴,最能引領風氣,因此烙畫也就越傳越廣。

徐建利說:“葫蘆在中國文化中有非常多的寓意,簡單地來說,葫蘆的諧音是‘福祿’,同時,葫蘆又被歷來的儒家、道家學者們所推崇,將它和各種自然人文的道理聯絡在一起,極具中國文化的特色。現實中,葫蘆也是很多人喜歡的玩物擺件,不論是握在手裡把玩,還是放在家裡裝飾,都是很好的選擇。”

徐建利從小學習國畫,擅長山水,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自學烙畫。他說:“一開始純粹是玩兒,後來進了工廠,在玩具廠工作,負責做模具,有時候做完模具等到生產的空當裡,就跑到電工室,那兒有烙鐵,用他們的烙鐵做烙畫,結果挺多人喜歡,有人新打了傢俱,也會叫我去幫他們在傢俱上烙畫。”

2004年,徐建利離開工廠,開始專門做烙畫,他說:“那時候拜了一位烙畫的老前輩,他給了我很多指點,告訴我哪裡不足,那些年確實進步很快。”

烙畫不只是中國的工藝,不少國家都有,但中國烙畫更具特色,歷史更悠久,且各種技法、題材更加完備。徐建利說:“其實到今天,烙畫本身也在融合不同的藝術流派、風格,尤其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藝術進入中國,烙畫也吸收了油畫、版畫、素描等畫法,不過仍舊以中國書畫為主,工筆,寫意都有。可以說它是一個融合性的藝術。”

除了技法,烙畫的材料也有很多種,葫蘆、木板、宣紙、絹等都可以烙畫,徐建利說:“宣紙和絹上最難,稍不小心就燒穿了,但又要有深淺濃淡,所以要非常精細,既要掌控好溫度,也要拿捏好力度。”不過,在徐建利看來,這恰恰也是烙畫的魅力之一,就是因為它能夠涵蓋不同的技法、材料,甚至包容材料本身的缺點。他說:“比如葫蘆,一個完美的葫蘆當然好,但太難找了,都是千里挑一的,大多數總有各種各樣的瑕疵。

做葫蘆烙畫,當然沒辦法都去挑那些完美的葫蘆,事實上,多數時候拿到一個葫蘆,要先看它的特徵、大小、形狀,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瑕疵,然後想辦法讓瑕疵成為畫的一部分,比如成為一棵樹的樹瘤。所以說,烙畫其實有彌補材料不足的功能,有時候做好了,別人看了,覺得這個瑕疵似乎天然就是為了烙畫而生的,沒有瑕疵反而不好了。”

鐵筆流韻繪丹青,萬物板上溢芳香。

以上形容的就是烙畫,提到烙畫,就不可不提它的領軍人物——郝友友。

1975年,郝友友開始接觸烙畫,至今從事烙畫創作已有41年。

他曾在中國美術館、西安等地辦畫展。

其作品曾被***、裕仁天皇、法赫德等名人收藏。

只見他把烙鐵與木板一經接觸就會飄出淡淡青煙,隨著“嗞嗞”聲,青煙消散,木板上立體輪廓的圖案漸漸顯露雛形。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是一門傳承了千年的藝術,其以火為“墨”,金屬為畫筆,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堪稱“中華一絕”。

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既能保持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郝友友先生經過了多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和改良,使這個古老的畫種煥發青春,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被稱為中國現代烙畫大師。

“事實上,烙畫的創作並非易事。”

烙畫講究輕重緩急,深淺濃淡。

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否則功虧一簣。

郝友友對烙畫保持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將烙畫傳承下去。

“這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麼可以一蹴而就,無論過去多少年,我都會把這個藝術傳承下去,做就要做好,甚至要做的更好。”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