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北京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顏士昌和李新澤帶著他們的烙畫作品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博覽會。空閒時間,顏士昌就四處觀摩,比較別人烙畫作品的水平與自己差不多。但是開展的第二天早上,他又到其他的展位觀摩,發現新增了一個展位,讓他眼前一亮的是,河北郝友友的寫實派烙畫作品風格與眾不同,自成一派,令他羨慕不已。
博覽會上,顏士昌被郝友友的烙畫作品迷住。只要有空,他就跑到郝友友的攤位旁,與郝友友切磋技藝,虛心向他請教烙畫技巧。郝友友被這位年輕人的誠心打動,耐心細緻、毫無保留地把他的技藝傳授給顏士昌。
博覽會結束後,顏士昌回到宿遷按照郝友友傳授的方法,反覆揣摩,慢慢摸索、試驗。實踐了一個月後,顏士昌又帶著諸多問題專門前往河北,再次拜訪了郝友友,向他取經。他回來後按郝友友教的技法慢慢揣摩、領悟、消化、吸收。後來,這位德藝雙馨的郝友友成為中國烙畫研究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在顏士昌的工作室,常見到他全神貫注地手持電烙鐵在一塊木板上進行創作,用力一點點地移動著手中的烙鐵,這樣普普通通的木板在他的手裡便成了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藝品。他說,烙畫就像廚師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樣,一定要準確把握好烙鐵的火候。透過烙鐵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鉻出具有豐富層次、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由於他對烙鐵與明火的巧妙結合加上他嫻熟的駕馭能力,無論是山水風光、花鳥動物的潑墨抹染,還是人體與靜物的質感肌理,都躍然木板之上,別具韻味。其作品裡出神入化地表現人、牛、羊、馬、驢等形象。他創作的題材涉獵廣泛,農家院裡的石磨、老屋,城市裡的亭臺樓閣等都是他所描繪的物件。他的一些作品,讓人看起來是多麼的不經意,但是在這背後往往都是他幾十年所學的知識慢慢沉澱下來的。
顏士昌從事烙書、烙畫的研究、創作,成果豐碩,名聲大震。但他仍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耕耘他所愛好的烙畫藝術天地。他的烙畫作品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作品先後入選《中國藝術人才精品大典》《跨世紀書畫家精品集萃》等。多年來,他創作了數百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烙畫作品,被一些部門作為特色禮品贈送給英、美、德等16個國家及地區的友好人士,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也曾報道過他的事蹟。去年,著名電影演員陳凱歌、陳紅來到宿遷,他專門為陳紅繪製了肖像,受到高度讚譽。2017年,他榮獲“宿遷市五一勞動獎章”“十大宿遷工匠”“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稱號。
對於未來的烙畫創作,顏士昌充滿信心。現在人們對烙畫的接觸和了解比較少,因此,他經常舉辦烙畫講座,不但介紹理論知識,而且會指導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烙畫。他高興地說:“我現在到宿遷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和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給學生們開設了烙畫體驗課,對學生們進行烙畫教學,帶領他們動手創作,對烙畫進行普及與傳承。這些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七年了。在社會上,我帶出紀前才、董元斌、沈芳等10個徒弟。”他認識到技藝傳承的重要性,正準備把有關烙畫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變成有據可依的教學用書,並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烙畫技法技巧資料進行整理,結集出版,把烙畫這種藝術推廣傳承下去。
談及對烙畫傳承人的培養,顏士昌笑容滿面地說,他的女兒顏穎2017年大學畢業後在廣州一家企業工作,半年後,她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宿遷發展。在近一年時間裡,她設計製作了多種烙畫工藝品投放市場,多次參與非遺展演,並隨其對小學生進行烙畫烙書的普及教育與推廣。現在有其女兒傳承他的技藝,也讓他感到些許欣慰。
烙畫,宿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烙畫又稱燙畫、烙花、燙花、火筆畫,它以高溫的鐵條在竹木、宣紙、棉布、絲絹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畫,形成獨特的藝術作品。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代時,烙畫達到頂峰。
當下,人們大多用電烙鐵創作烙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烙畫的材質可以是木材、板材、竹子、棉布、絲絹、宣紙等。濃淡、輕重、虛實、緩急……都要透過烙筆來實現,這不僅需要手藝人對溫度、速度和力度有著嚴格的把控,還需要烙畫人有著過硬的繪畫功底和強烈的藝術靈感。
烙畫,以深褐色或淺褐色為主色調,表現出強烈的水墨韻味,既保持了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清晰秀麗,古樸典雅,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
烙畫,也稱火繪,在人類所有畫種裡,歷史最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那時的先民在篝火旁,yrography烙畫,意思是“寫作與火”,來自希臘的PUR(火)和GraphOS(寫作)。包括古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烙畫非常直接的滿足了人類裝飾的天性。那時的人們不僅會用加熱的金屬進行烙畫,所用材質也多樣,除了木板,還有莎草紙,麻布,在皮革上,幾乎無所不烙。甚至會用到放大鏡聚集陽光來烙畫。淺色木材如梧桐,椴木,硬木的山毛櫸和樺樹是最常用的,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烙畫在西方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中國在漢朝時,烙畫被稱為“火針刺繡”。歐洲在維多利亞時代,烙畫機的發明,使這種工藝引發廣泛的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烙畫”這個詞出現了。]在第十九世紀末,AlfredSmart發現,水性塗料可應用在烙畫上,提高了烙畫工藝的表現力,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電熱絲烙畫機的完善讓烙畫工藝空前發展,各種烙畫物品受到歡迎。在那個時代。烙畫還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歐洲,許多地區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弗蘭德斯,以及阿根廷,美國南部,形成現代烙畫藝術。
在國內,我們一般想起烙畫,基本上想到的都是葫蘆烙畫。因為我們平常能看到的烙畫,主要體現在葫蘆上,即使是在葫蘆創作者那裡,相對於雕刻或者彩繪等等,烙畫這個體裁和技法,也是佔了絕對主打的位置。實際上,國內的烙畫,也分很多題材和風格。傳統工藝除了葫蘆,還有宣紙烙畫,檀香扇烙畫,(膠合)木板烙畫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型別。
這裡的葫蘆烙畫作品,基本是獲獎作品,可以代表國內較高水平。
傳統烙畫圍繞著工具的改良,也經歷了幾個階段:沒有電的時代,烙畫藝人一般採用油燈加熱,就是把鐵籤子從油燈的火焰中心穿過去,這樣保持烙畫筆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在介質上烙畫。但是畫筆的自由度嚴重受限,而且油煙燻人,對人的眼睛和肺部都有損傷,所以是很艱苦的工藝。有電以後藝人曾經用自己改良的電子用電烙鐵烙畫,但是沉重,不方便,筆觸不夠豐富。直到有現代烙畫機的出現,烙畫才成為識者廣泛的藝術。
現代西方的烙畫藝術,發展非常完善,主要的介質還是以木質為主。在葫蘆上烙畫,也不是單純的只使用這一種單一的工藝。往往結合雕刻和彩繪,紙上和帆布上烙畫更是以水彩相輔,效果非常厚實和豐富。
烙畫對於西方藝術家來說,實際上就是素描。加彩繪的是淡彩素描。在素描和油畫的審美心理的底子下,很自然的追求造型的質感和層次的豐富。
國內的烙畫,實際上就是國畫,永遠都有水墨的思維在裡面,所以不是很主動的去追求質感和調子。也因為國畫的思維慣性,也不太追求色彩的豐富性。在技法上強調筆觸的豐富性,細節的細膩性,在方寸之地特別深入的去探求。可以說,西方的烙畫是博的廣的,我們的烙畫是淵的深的。
素描講求層次的表現和訓練。素描樣的調子表現什麼樣的內容,是順理成章的。不同的筆觸頭,也是為了豐富表現力的達到。
先用側刀開輪廓,然後進入細節整理,西方式的嚴謹。但是最終都為調子和層次服務。
在葫蘆上,烙畫即作為整體造型服務的一部分,從未是全部。
這是紙上烙畫。
非常清晰最終表現的是什麼。國內的烙畫,似乎總是在為了烙畫而烙畫,炫的是技法,對工藝本身津津樂道的結果是,內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植物玉”菩提子仁上的微型烙畫。
不同民族的烙畫,必然有她不同的風格和工藝技巧,西方的藝術,雄厚而直白,一眼到底。我們的烙畫,最終與西方烙畫的本質區別,應該來自對自我傳統美術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發揮出我們民族精緻,內涵深厚的特質,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烙畫藝術體系,把老祖宗的東西,玩活。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
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才被河南南陽的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烙畫以前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
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製傢俱以及紙絹等上面烙製成的工藝畫。現代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此後成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呂之國。春秋設宛邑,宛已成冶鐵中心、全國五大都會之一。秦置南陽郡。
因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成為洛陽陪都,所以南陽史有“南都”“帝鄉”之譽。歷史上,南陽曆為郡府(縣)治所,“南據荊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髮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透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相傳起源於秦朝,但並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說那時南陽城裡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
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並送一隻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後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隻烙花葫蘆賣掉。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後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並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畫文化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於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在一次吸食鴉片時,煙癮過後,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