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setPageStyleFont(;} catch(ex{}
莊子內篇篇後面的六個故事,值得我們重複擼一遍的。特別是第二個故事,裡面有“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這麼一句,最值得擼一回的。
其實!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擼一回,值得我細細地品讀的。
我們還是先來品讀第一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講道的變化、進化,萬物的變化、進化。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子祀問:“你討厭這般彎彎地模樣嗎?”
子輿回答:“沒有,我怎麼會討厭呢?假如造物者把我的左臂漸漸地變成公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假如造物者把我的右臂漸漸地變成彈弓,我便用它來打斑鳩烤著吃。假如造物者把我的屁股變化成為車輪子,我便以我的精神化為駿馬,乘坐這輛馬車,我就不再需要乘坐別人的車馬了,這樣不是更好嗎?我想到哪裡就可以到哪裡了。
至於生命的獲得,是因為適時,生命的喪失,是因為順應;安於適時而處之順應,悲哀和歡樂都不會侵入心房,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解脫了倒懸之苦。
何謂倒懸之苦?就是你徹底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歸依於道,不再被世俗的觀念所困擾。
而那些不能自我解脫的人,他們大多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縛,為世俗所累,不能自拔。何況!事物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任何人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這個道理,我明白得已經很久很久了。所以!我又怎麼會厭惡自己變化成現在的模樣呢?”
不久後,子來也生了病,急促喘著氣將要死去,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哭泣。
子犁前往探望,見狀,對子來的妻子兒女喝道:“去,過開!不要驚擾他由生到死的轉化!”
子犁靠著門框,跟子來說:“偉大啊!造物者!它又將把你變成什麼,把你送到何方?把你變成老鼠的肝臟嗎?還是把你變成飛蟲的臂膀呢?”
子來說:“父母生養子女,對於子女來說,還有選擇的餘地嗎?我們是無法決定生的,無法決定自己的生命來不來這個世界的。所以!無論東西南北,他們都只能聽從吩咐調遣,命運的安排了。
造物者將要把我變成什麼,則跟父母生養子女一樣,我們這些做子女的是別無選擇;所以!造物者讓我死亡而我卻不聽從,那麼我就太蠻橫了,而它有什麼過錯呢?
造物者用大地來承載著我的形體,讓我透過勞動來養活自己,又用衰老來讓我休息,用死亡來讓我安息。所以!既然這樣善待我的生前,也一樣會如此善待我的死後。
假如現在有一個高超的冶煉工匠正在鑄造金屬器皿,而金屬熔解後躍起來對著工匠說‘我要成為良劍莫邪’,冶煉工匠必然會認為這是不吉祥的金屬。
假如今天有一個孕婦腹中生命形成,這個生命便說‘我成人了我成人了’,此人父母必然會認為這是不吉祥的人。
假如把天地當作一個大熔爐的話,把造物者當作高超的冶煉工匠,他要把我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我有選擇的餘地嗎?我想成為良劍莫邪可能嗎?”
生命的結束,就好像睡過去了一樣。新的生命開始,就好像早上驚喜地醒過來。
第二個例子是講得道後的人生境界。道家與儒家的人生境界的不同,一個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一個站在世俗的角度上看待人情世故的。
站在道的高度上人生就灑脫,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人生就拘泥。一個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一個卻仁義禮樂、恭良溫儉讓、仁義禮智信等等都是束縛人心的東東,都是應對世事的東東,而不是解決人與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
解決人的根本問題是要有大的境界,長遠的眼光,不要站在人與社會這個狹窄的角度上。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生觀,要給世人一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
原文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子桑戶死了,還沒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學生子貢前去幫助料理喪事。孟子反和子琴張卻一個在編曲,一個在彈琴,相互應和著唱歌:“哎呀,子桑戶啊!哎呀,子桑戶啊!你已經返歸本真,回到道的身邊了。可是我們呢?我們還活著,還是個人!好羨慕你喲!道會將你變幻為何物呢?”
子貢見狀,快步走到他們的近前,問道:“我冒昧地請教二位,你們這樣對著死人的屍體唱歌,合乎禮儀嗎?”
孟子反和子琴張二人相視笑了笑,不屑地說:“他們那些儒家,沒有懂得什麼是人生,又怎麼會懂得禮的真實含意呢!”
子貢回來後把見到的情況告訴給孔子,說:“他們都是些什麼人呢?一點道德修養都沒有,長得人模人樣地,給人的感覺還是個人,可他們做出來的事?真的不敢恭維了。他們竟然面對著死人的屍體唱歌,容顏和臉色一點也不改變,沒有什麼詞可以用來描述他們。他們究竟是些什麼人呢?”
孔子說:“他們都是些擺脫世俗禮儀束縛而逍遙於世俗社會之外的人,我孔丘卻是生活在世俗環境中的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人和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兩者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是不同地。唉!可我卻讓你前去弔唁,我們彼此不在一個生活圈中的人啊!我實在是淺薄呀!
他們與造物者結為伴侶,而逍遙於天地之中,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體。他們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贅瘤一樣多餘,認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他們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癰化膿後的潰破,認為此物死彼物生,一次生命的結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像他們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在意死與生誰先誰後呢?死去的人與活著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都無所謂,沒有死與生、先與後之分。
他們把自己當成任何物類,並不認為自己一定就是人,而是任何物類。因為!人與萬物一樣,都來源於道,只是幻化的結果不同罷了。
他們把自己當成任何物類,無論自己是何種物類,都只是把自己寄託於這個物體上面而已;他們還是他們,外物只是一種寄託罷了,外物只是一個外在的形相而已。
所以!他們忘掉了體內的肝膽,也忘掉了體外的耳目,忘掉了思想……把自己當成道,當成進化。然後!進入此物死彼物生反反覆覆地生死輪迴之中。
茫茫然彷徨於人世之外,逍遙自在地生活在無需作為的環境之中。所以!他們怎麼會自尋煩惱去遵循世俗的禮儀,從而將自己暴露在眾人的耳目之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