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1036章 對道德經第八十篇的誤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36章 對道德經第八十篇的誤解 (2 / 2)

最好的社會風貌就是這個樣子的。有著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可社會現實並不是這樣,相反!是一片混亂。是一群人在幾個人的帶領下,盲目地去征戰。或者!為了某個目的而去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個人的生存目的,為了生存或者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所以!老子提出小國寡民,人類最終的生活面貌就變成了“不可能實現”、“理想國”、“烏托邦”、“某某主義”。

那些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個否定,赤裸裸地否定。然後!又把他們之後所說的“無為”、“不尚賢”、“絕聖棄智”、“絕學無憂”、“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等等搬出來,作為佐證。

最終目的就是那麼地赤裸裸,否定你,從而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老子所說的人類最終“小國寡民”的面貌,並不是隨口而說的,而是!根據道家理論而來的。

人與社會的關係,是這樣地:人與人的組合,才形成社會。國家是因為保護人民而存在的,而出現的。不是先有國家而後有人民的,而是!先有個體的人,然後因社會形勢的需要、生存目的的需要,才形成國家的。

國家是保護人民的需要,才出現的。當國家不能保護人民的生存的時候,國家就不存在了。當人民不需要國家保護了,國家也就不存在了。

說白了!國家只是人類發展史上出現的“臨時需要的機構”,當人類能夠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戰爭後,國家就自動消失了。

當人類能夠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戰爭了,國家機構自動消失了,然後出現的就是“小國寡民”的社會面貌。

而那些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們,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看到這一點,就武斷地認為老子的“小國寡民”是空想,然後予以否定。

對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篇的另外一處曲解,就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對於這個地方的曲解,很好解釋。那些曲解的人完全是斷章取義,沒有接連上下文。

為了達到目的,那些人解讀到這裡的時候,不接連上下文,又恢復斷章取義的解讀法。在小國寡民上面,他們引經據典,而到了這裡的時候,他們連上下文都不連貫起來就解讀了。

根據史料記載,“結繩記事”是歷史上的一個時代,那時人類還沒有文字,靠結繩記事來記錄相關事情。

老子當過大周守藏吏,接觸的古籍很多,可能瞭解一些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所以!在這裡就引用了一下。認為人類理智生活後,形成小國寡民,生活面貌就跟結繩記事年代差不多。

什麼叫小國寡民?

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說它小,是相對天下來說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畢竟很少!

人們都害怕死亡,害怕意外,都不敢、不願意離開生我養我的那個熟習的地方!

雖然有車船可以去遠方,雖然有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可沒有了戰爭,這些東東對於人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都放在一邊沒有人理會。

人們彷彿都回到了那個“結繩記事”的時代,都擁有甜美的飲食,美觀地衣服,安適的居所,歡樂的習俗。與不同習俗的人哪怕就生活在對面、隔壁,就是不與他們來往。雖然可以看見他們、聽到他們的雞鳴狗叫,一直到老,各自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老死不相往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