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文的第八十篇,也被世人誤解了,被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斷章取義了。
老子第八十篇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這一篇裡,主要有兩個地方被世人誤解了,被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斷章取義了。
第一個地方,就是開篇的“小國寡民”。第二個地方,就是中間的“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小國寡民本來都沒有什麼,可在當時的春秋時期,各國諸侯都在進行爭霸,都想把地盤擴大,都想成為霸主國,一統天下,作威作福,庇廕子孫後代。而老子卻提出相反的主張,自然是“不得人心”,沒有人支援他的說法。
世人是站在現實的角度、立場上,看到的是現實生活。眼前看到的就是這樣,不可能是“小國寡民”的。天下一統,才是國際形勢的走向。
而老子看到的小國寡民的前景,是站在人性,站在理智的人類的角度上,也是站一個哲學家的角度、立場上來看待的。
兩者的立場、角度是不同的。
世人是站在現實的角度、立場上,看到的只是短時間內的結果。所以!他們的處世結果就不同。處世方法的不同,他們的人生也就不同。
因為!他們是抱著應世思想,也就是應對現實的思想來處世的。說白了,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思想。
而老子是站在人、人性、人類最終走向的立場、角度上,站在一個哲學家的角度、立場上來看待問題的。
而後世那些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們,因為他們懷著個人和學派目的、以及政治目的,在“小國寡民”這四個字上面大做文章。
我們也可以從此看出,這些人的真面目。在通讀老子道德經文的時候,這些人再也不發揮想象,發揮自己的思維推理,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卻就“小國寡民”這四個字,發揮了極其豐富地想象。
其實!這些人或許不是沒有讀懂老子的哲學思想,而是!為了達到個人的某個目的,故事曲解。
既然他們有如此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怎麼就不能全面理解老莊哲學呢?
還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名為了利為了過上優越於他人的生活,才睜著眼睛說瞎話的?
總結歸納為一條:他們也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已,為了過上優越於他人的生活而已,為了一己之私而已。因為!當上了走狗之後,就可以領一份狗糧,如此而已。
而不是站在人、人類、學術的角度上。
什麼叫小國寡民?
意思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說它小,是相對天下來說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畢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