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對道德經第三篇的誤解
老子道德經第三篇,又被世人誤解了。其實!對道德經的誤解不是世人,而是那些幫助解讀的人。是這些解讀的人故意或者無意間誤解了,從而對世人造成了誤導。
在更多地情況下,是來自於學派之間的爭鬥,是有人故意曲解道家學說,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學說份量。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篇,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這一篇裡,有許多讓人誤解的地方。
比如說:“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從字面上看,都是消極、被動的思想。
整篇下來,好像是那麼回事,與現實生活脫節了,處處與現實生活都是相反的。
從而!讓其他學派的人鑽了空子,大加宣傳,大做文章,說老子的思想無為、消極,讓人類返回到無知無慾的地步。
先來說“不尚賢”吧!
人類社會在不斷展進步,人的大腦也在不斷地育成熟中。社會很混亂,需要有才德的人出來治理,需要有才能的人出來做事。老子提出不尚賢,這明顯地在阻止人類展?這不是明顯地讓“人才”得不到重用?
所以!單單憑這句“不尚賢”,就可以給老子判刑了。要是當時有文字獄的話,絕對可以判死刑。
這還得了?你主張不尚賢你讓這個諸侯國或者說大周國沒有人才,那不僅僅是後退的問題了,那是要諸侯國和我們的大周國滅國啊!不僅僅是滅國這麼簡單,而是!讓人類後退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
要是就此大做文章,不判老子死刑才怪?
作為世人,作為普通百姓,單單從字面上這樣理解,無可非議。因為!作為普通世人,他們的學識有限,單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學者,要是這樣來理解,就是錯誤地。或者!他們就是一個偽學者。再不然!他們就是學術奸細,他們是故意曲解這句話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作為普通的世人也好,是學者也罷,是學術奸細也罷,他們都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才造成誤解的。
這個根本性錯誤在哪裡呢?
這個根本性錯誤的根源在這裡:因為他們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上,看到的只是現實的問題。而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從根本、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站在現實的角度上,社會是需要人才的,“不尚賢”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從根本、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角度,我們可以“不尚賢”。
因為!老子在道德經文的第二篇就說了: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人類要效仿萬物,象萬物那樣,自然地生長,好像自己不是自己似的,就那麼糊里糊塗地活著沒有志向,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結果!最終成熟了。成熟也就成熟了,只是一次生命的終結而已,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功勞,這就是萬物的生命過程和生命的意義。
所以!我們人類也要效仿萬物,過那樣地人生。如果人類那樣了,人世間、人與人之間還會有紛爭嗎?
解讀到這裡,有人一定要問了:我們是人!我們為什麼要效仿萬物呢?要是這樣地話?老子的思想不僅僅是消極無為了,而是!要人類倒退,返回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
如果我們要是這樣來理解的話?那麼?老子就要問我們了?我們需要怎樣地人生呢?
我們還要不要解決眼前面臨的問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解決人生的問題?
我們人為什麼而活著呢?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我們要想解決眼前面臨的問題,就必須先解決我們人為什麼而活著的問題,以及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的問題。
普通世人和歷代庸俗的學者、哲學家,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無法正確解讀老子哲學。
老子並沒有要求我們返回到無知無慾的地步,返回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而是!告訴我們要效仿萬物、效仿道,來進行我們的人生。
老子和莊子都一致認為:天地萬物包括宇宙星空都是進化、變化而來的,都來源於道。人和萬物一樣,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而已,一種適時而生的物種。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