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1033章 對道德經第三篇的誤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33章 對道德經第三篇的誤解 (2 / 2)

人生!只是完成一次生命的過程而已!

所以!我們何必去爭呢?不都是為了生存嗎?

“尚賢”與“不尚賢”都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尚賢”與“不尚賢”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你認為“尚賢”好你就堅持“尚賢”,我認為“不尚賢”好我有我的理由。

既然是為了生存,怎麼有利於生存,那就怎麼生存吧!

老子提出“不尚賢”的主張,也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的,並不僅僅是根據道家的理論。

按照道家的理論: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一個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的物種。所以!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

既然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折騰,好好活著,怎麼有利於我們生活我們就怎麼生活。

不尚賢,使民不爭。

意思是說:不要去推薦、推舉賢能,這招不靈了。有許多人是冒牌貨,沒有真才實學,更多地人都是為名為利為謀求自己的生存而炒作出來的。與其推薦、推舉別人,還不如自己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去,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意思是說:你沒有貴重的東東、稀奇的東東,別人就不會偷你的。不是讓我們一無所有,而是要我們不要多餘的東東,不要屯積太多地錢財或者糧食什麼地。適可而止,不要過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慾望,人心就不會迷亂。並不是說要我們杜絕一切慾望,讓人徹底地無知無慾。作為人,不可能沒有慾望。特別是現階段已經腦育成熟了的人,更是不可能沒有慾望。而是要我們不要被慾望迷惑,更不要沉溺於慾望之中。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說:聖人治理社會,讓世人虛其心,不爭強好勝;實其腹,讓世人能吃飽飯;弱其志,讓世人不要太多志向、理想、夢想,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強其骨,讓世人身體健康,少生病。

“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是承接前面說的而來的,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慾望困擾。

不是沒有慾望,更不是杜絕一切慾望。

世人和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都斷章取義,抓住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慾”不放,說老子思想消極、返古什麼地。其實!老子的意思是: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慾望困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意思是:讓那些自以為自己是智者、聰明的人不敢作為,沒有作為。因為!聖人採用了以上方法,不需要這些智者和聰明人出來管理社會了。這些所謂的智者和聰明人,他們失去了市場。

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其實!聖人作為了,可給世人的感覺聖人並沒有作為。所以說!只有像聖人這樣地“為”或者說是“無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這一篇中後面的兩處,也是能使人誤解的地方。一處是:“常使民無知無慾”。另一處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

前面已經說了,理解這兩處一定要結合前面、結合上下文,不能斷章取義。要是斷章取義,你隨便怎麼解釋都行。或者!故意曲解,不把話說清楚,直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譯。這樣!也一樣造成曲解,也是故意。

再重複一遍!“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是承接前面說的而來的,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慾望困擾。

不是沒有慾望,更不是杜絕一切慾望。

老子的意思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慾望困擾。

再重複一遍: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其實!聖人作為了,可給世人的感覺聖人並沒有作為。所以說!只有像聖人這樣地“為”或者說是“無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要是一定要斷章取義,故意曲解的話,就是有意,就是學術奸細,就是“文化槍手”。故意說別的學說的壞話,來抬高自己的學術份量。或者!來換取生存的資本。得到稿費、得到別人給予的好處,這就是生存的資本。

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影響他人、人類生存的生存方式,這種“文化槍手”當誅。

&nbsp本章完

&n.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