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維方式也與現代人不同,他老人家用的是類比思維。八一中文? =≤.
到了莊子時期,人類大腦育又更進了一步。從《莊子》一書中就可以看出,莊子的思維模式不同於老子。莊子時期有了一定地邏輯推理,有了完整地形象思維模式,有了比喻、暗喻和隱喻等方式。
而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又更進一步了,主要是邏輯推理思維、綜合思維。
喜歡心理學研究、研究人類大腦思維模式的人,應該已經注意到了這些,應該有人從事這方面的比較研究了吧!
老子的類比思維模式與周易的思維模式又不一樣,周易的思維模式運用的是“套用”。套用思維與類比思維是不同的,套用少了一些科學性。
套用就好比米國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沒有現成的律法,只能按照先例來審判、裁決一樣。也就是找一個以前類似的案子,來審判、裁決現在的這個案子。
所以!現代人不用“套用”這種思維模式去解讀《周易》,都是忽悠人的胡說八道。所以!現代市場上出售的關於解讀《周易》的書,大多都是騙人的。
同理!現代人不運用類比思維模式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文,都是解釋不清楚的。
類比思維模式,在老子的道德經文裡面,比比皆是,幾乎篇篇都有。
第三篇是第二篇的延續,也包括著類比思維。
第五篇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樣用的是類比思維。
第七篇中“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樣用的是類比思維。
第八篇中以水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一樣用的是類比思維。
第九篇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樣用的是類比思維。
第十二篇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一樣用的是類比思維。
第十三篇、第十五篇、第十六篇、第二十二篇、第二十三篇、第二十四篇、第二十六篇、第二十七篇、第二十八篇、第二十九篇、也一樣,用的都是類比思維。
在老子的道德經文裡,隨處可見這種類比思維。
《道經》第三十四篇值得一提,老子教導我們要效仿道。
《道經》第三十四篇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
“道”無處不在,隨處可見。萬物都依賴著它生長,而它並沒有居功自傲,說是它的功勞。滋養萬物彷彿是它的職責一樣,而並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道孕育著萬物,不把自己當成萬物的主人,不圖名聲。道不是為了名聲,反而成就了它的名聲!萬物依附於它而生長,可萬物並不知道誰是他們的主宰。道的功勞最大!道並不為了功勞,反而成就了最大的功勞!
所以!聰明人也應該效仿道,不圖名、不自大,不居功,才能達到大的境界,才能得到世人的敬仰!
老子在道德經文裡不僅教導人們做人要效仿道,而是要一切都效仿道。在戰爭思想方面,也要效仿道。
老子也講戰爭的,說老莊哲學思想是無為、消極、避世的人,都是瞎扯,睜著眼睛說瞎話,斷章取義,或者是隻按字面意思來解讀的。看見你的文章有“無為”兩個字,那就是無為了。看見你的書裡面有“避世”兩個字,那就是有避世思想了。其實!完全是瞎扯,老子也講戰爭的。
《道經》第三十篇就講戰爭了,但是!他老人家更主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認為戰爭之後“必有凶年”。
在《道經》第三十一篇又講: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