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講了,不是絕對不打仗,而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意思是!在不得已的時候,戰爭還是需要的。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六十九篇裡,老子又講: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老子講戰爭,用的也是類比思維。
老子在道德經文裡不僅用類比思維來講戰爭,還一樣講治國。也是用類比思維的方式來講,要我們效仿道,如何治國。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六十篇裡,是這樣講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六十一篇裡,是這樣講的: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七十四篇裡,是這樣講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七十五篇裡,是這樣講的: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七十七篇,是這樣講的: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講治國,用的也是類比思維。
還有!老子對如何更好地處理社會關係,也用了類比思維。請看!
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七十九篇裡,是這樣講的: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