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自從人類有了認識後,我們往往就不能從更高的角度上來看問題了,不能站在道的角度上來看待事物了。
所以!我們對道的認識,就有了偏差。
所以!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就有了偏差。
我們之所以對道的認識出現偏差,對事物的認識出現偏差,主要是因為我們對待某些事物偏愛、偏向認知。
自從有了偏愛、偏向、偏科,我們才顧此失彼,對我們喜歡的事物偏愛,對我們不喜歡的事物不加以研究。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場上看待問題,而不是站在事物整體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所以!他們的所有爭論、觀點,都是帶有片面性的。所以!儒家與墨家的理論,都是帶有片面性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場上看待問題,而不是站在事物的整體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真的是那麼回事嗎?有了偏見、偏私、偏愛,就對事物的認識有了偏差和誤解嗎?對道就有了誤解,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了嗎?
真的是那麼回事嗎?沒有了偏見、偏私、偏愛,對事物的認識就沒有偏差和誤解了嗎?對道就沒有了誤解,就能全面、正確地認識事物了嗎?
有了偏見、偏私、偏愛,就有了昭氏鼓琴。昭氏透過對音律的分辨、將聲音組合成美妙的音樂,讓她在音樂方面做出了成就。可是?我們要是以為昭氏就是一個有成就的人的話,我們對人生就有了片面的認識。
要知道!昭氏只是在音樂上有成就而已,並不是在其他方面有成就。音樂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昭氏在音樂上面做出的成就、成功,只是因為她偏愛這個方向,對這個方面有感覺、天賦。
如果我們認為昭氏是成功的,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應該去研究音律,彈奏出美妙地音樂。天下人都是彈奏音樂,不種地、不經商了?那麼!我們的認識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我們認識事物是不是片面了呢?我們是不是沒有站在整體、全面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昭氏彈琴彈得好,農民有了一年好收成,孩子得了一個誇獎,那就是人生的話,放棄其他追求的話,那我們就是認識上出現問題了,我們的認識片面化了。
如果我們沒有偏見、偏私、偏愛呢?難道?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就沒有偏差和誤解了嗎?
其實!就跟昭氏沒有彈奏音樂一樣,昭氏不會音樂一樣。昭氏不彈琴,沒有美妙的音樂,我們就沒有對音樂方面的感覺。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就沒有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解了。
昭氏不會彈琴,沒有能夠演奏出美妙地音樂,只是說明我們沒有在昭氏彈琴、在音樂方面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在其他方面,只要有偏見、偏私、偏愛,我們一樣會出現認識上的偏差。
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編寫樂律,惠施喜歡靠著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人在各自的專業方面都達到了最高水平!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蹟得到記載並流傳了下來。
他們都愛好自己的專業,覺得自己的水平比別人高;正因為愛好自己的專業,又覺得自己的水平比別人高。所以!總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專業水平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
正是因為他們想要表現自己的不同,自己的專業水平比別人高。所以!他們最終走向了偏頗。
因此!惠施最終以石之色白與質堅均獨立於石頭之外的迷昧而告終;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達到他父親的專業水平,而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
昭文、師曠、惠子能說他們是成功人士嗎?如果是!那我也說我是個成功人士。如果說昭文、師曠、惠子他們不是成功人士的話,那麼!你、我、他以及天地間的萬物,都沒有成功。
你還是原來的你,我還是原來的我,他還是原來的他,天地間萬物還是原本的樣子,沒有改變。我們的生存問題並沒有因昭文、師曠、惠子的成功與否有所改變。
生存才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昭文彈琴,師曠編寫樂律,惠施高談闊論,都只是我們在生存道路上遇到的一段插曲,一段調劑生活樂趣的插曲。
(用現代語言來講,他們只是“戲子”,供人娛樂的戲子而已。就好比馬戲團中的猴子、小丑演員,表演節目供人娛樂而已。)
因此,各種迷惑人心的東東、各種炫耀、各種鼓吹廣告,都是聖人、明智之人所鄙夷、摒棄的。在生存的道路上,有利於我們生存的事,我們都要遵行、重視。對我們生存無益的事,我們都要鄙夷、摒棄。這才是真正地看清了事物、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