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豫州朝歌> 第八章:泥泥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泥泥狗 (2 / 4)

泥泥狗的主要產地集中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東的十二個村莊內,這一帶南距古宛丘遺址八里,至太昊陵卻僅僅只有兩裡。從古城遺址由西往東,向太昊陵集中。

這十二個村莊分別是:金莊、武莊、陳樓、前下樓、後下樓、史莊、許樓、段莊、金莊、劉莊、五穀臺、白王莊。

這其中讓人費解的是,在淮陽區其他的西、南、北三個方位,自古以來均無製作“泥泥狗”的藝人。這其中是和遠古東夷子孫不違祖宗,天下八方,只認定東方為主、為源的部落聚集區域有關,亦或者是其他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泥泥狗的形狀各異,有些是半人半猿、人獸同體,有些則是長著九個頭的鳥,兩個頭的狗。還有一些“猴頭燕”以及“人面猴”等等怪異、奇特的禽獸造型。

在面對這些超自然的怪異形體;和那些令人費解的點線符號時,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混沌初開、風雷閃電、猛獸出沒、人獸共存的曠古時代。萬物有靈,神人合一,物我兩忘,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那時的·人類意識中還不具備從自然的客體中完全分離開的能力,自身的脆弱與主存的慾望,使他們把保護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一些在他們看來具有很大威懾力的飛禽走獸身上,並把它們“神格化”,視為有靈魂的載體,於是乎產生了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精靈、魔力的“圖騰”崇拜。而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徵的精靈“圖騰”歷經了數千年,伴隨著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動而遺存下來,成為史前“圖騰文化”的子遺。

就是這種造型古拙、荒誕的泥塑玩具,被當地人稱作“泥泥狗”。它出現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祭祀人祖伏羲、女媧的廟會中,成為人們避災、求福,爭相購買之物。

小時候我家中也夠買過泥泥狗,泥泥狗不僅可以用來觀賞把玩,還可以當成哨子吹,每一個泥泥狗的頭部都會有一個小孔,尾部像一個哨子一樣,內部中空。既能吹又能玩,小時候對它也是相當的愛不釋手。

把泥泥狗拿在手中,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泥泥狗的特點。

穩中求動淮陽泥泥狗的動態以穩重為主,幾乎沒有過大的動勢,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勢。在平穩中傳遞了一種內在的氣勢。好像“穩如泰山”一詞的形容,立地紮根很堅固,不可動搖。這種動態就像能夠長久存在,產生一種時空的永恆感。

方圓結合——方圓結合本身就具備一種哲理性。淮陽泥泥狗的頭概括成圓形,而身體處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圓柱形,腳就做成方塊形。大方大圓的結合,特徵尤為陰確。淮陽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練的形傳達最豐富的東西。

直來直去、斬釘截鐵——淮陽泥泥狗用線很有力度、挺拔且直來直去,不拖泥帶水,沒一點做作,用點也十分果敢、鏗鏘有力,斬釘截鐵。

泥泥狗”是一種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紅、黃、青、白色,色彩對比強烈,而又不失和諧。中國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極普遍,黑底色玩具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第九屆年會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從祭祀禮儀方面來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對中國泥玩的深層文化內涵,作了雙重構成假說。他認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屬於表層文化(漢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則迫近華夏民族的基層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兩流派文化又相互影響並且發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為基調,再飾以紅、青、黃、白,統稱“五色”。紅、青色豔麗,白為陰色,黃則為中和色(現多用廣告色、加品紅),在黑色的包容中通體鮮豔奪目,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五色”則源於中華民族的“五色觀”,由來已久。

淮陽泥泥狗的塑造與繪製跟祭祖、娛神、祈子的目的相聯絡。它的紋飾圖樣實質上都是一些晦澀難懂的符號,是由具有一定意義的圖畫進行抽象變形而來的一些近似於符號樣的花紋。這種形式的出現其實是對其內容的一種反映,神秘傳承就是泥泥狗內涵的核心。淮陽泥泥狗繪製這樣的符號正是為了體現對生存崇拜的一種強烈願望。它的紋飾種類很多,歸納為類繩紋、類籃紋、折紋、三角紋、菱紋、葉紋、花卉紋、葫蘆紋、太陽紋、蹄印紋等等。

淮陽泥泥狗的每種形式都有它的神話來源,都不是民間藝人為了譁眾取寵而故意捏造出來的。淮陽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於它是形式為內容服務而被藝人創造出來的。

它的形式與內容結合得十分完美,包含著本來就離奇的神話傳說,又充滿著強烈的現代色彩。

其創造能力可謂是高階的,是當代從事藝術事業的人應該大膽借鑑的。吸取民間藝術的形式構成可以開發個人的創作空間,增強藝術家們的民族觀念。

不止是淮陽泥玩具的藝術形式值得我們去研究,我國的一切民間藝術品都值得人們從開放創新式的觀念中去吸收借鑑的。這不僅能豐富現代人的文化底蘊,還能將其融入自己所創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為遠古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其實質上是一種原始圖騰文化的延續和拓展,給人以永恆的生命印象。

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罕見的藝術瑰寶,而且真實地記錄了史前人類生活方式文化的種種軌跡,折射出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血緣關係。同時,也向世人證實了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之間同構互滲的歷史事實。

《歷代名畫記》載“泊平有虞作繪”注引《蔡傳》說:“彩者,青、黃、赤、白、黑色。色者,言施於僧帛也。繪於衣,繡於裳,皆飾‘五彩’,以為‘五色’也。”

《畫論》引《冬官考工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賈公彥疏曰:“天玄與北方黑,二者大同小異。”“古有墨分五彩之說。”

中國色彩學中的“五色觀”源於周易的“五行說”。“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物質。

《尚書·洪範》解釋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澗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金)作辛,稼穡作甘。

伏羲氏“以龍紀宮”,就有春宮青龍氏,夏宮赤龍氏,秋宮白龍氏,冬宮黑龍氏,中宮黃龍氏,乃“五色”之源。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組成,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獸黃龍”。

“五行”屬於物質,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與周易的“陰陽觀”,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對雙胞胎,屬於樸素主義的思維方式,並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學性。

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臟”“五毒”乃至宣揚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以及進入佛門的“五戒”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內涵。

其中“五色觀”是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沿襲數千年,至今仍在中國的傳統繪畫、彩塑、木版年畫以及各類民間玩具中廣泛運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