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師傅有幸參觀了汝陽劉毛筆的製作工藝,接著又在項城玩了幾天,師傅接了個去淮陽的活兒,於是簡單地收拾了東西就出發了。
淮陽縣現在更改為了淮陽區,距離項城也就一個小時不到的路程,所以很快就到了地方。
師傅說淮陽這邊的太昊陵,每到二月二龍抬頭或者其他重要節日的時候,太昊陵門前的廣場上的廟會都會擺滿了攤位,前來太昊陵祭拜、祈福的人也會相當的多。這些攤位上有賣“古玩”紀念品的,有賣神像祈福用的,也有賣大小不一、甜鹹口味壓縮饃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小玩具、泥塑。
“泥塑是我想的那種用黃土捏的嗎?”
“我說的泥塑和你想得不是同一個,我說的這個泥塑是淮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這麼厲害?快講給我聽聽”
今天的事大概下午才開始,所以師傅乾脆在我的催促中和我大致講了一下關於淮陽泥塑的事蹟。
說起淮陽泥塑,好多周口人應該沒有多大映像,但如果談起淮陽泥泥狗,周口人那是家喻戶曉。
淮陽泥塑又叫淮陽泥泥狗,更有別名“陵狗”或“靈狗”之稱。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太昊陵“人文會”中泥玩具的總稱,是一種原始圖騰文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公約200餘種。
淮陽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誕、虛幻、神秘,在眾多的民間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魅力。更在《淮陽“泥泥狗”》中精選出200餘種“泥泥狗”作品,系統的反映了這一項頗具原始風格的傳統民間藝術。
淮陽古稱“宛丘”和“陳”,蘇軾當時到達的陳州便是此地,因此地居淮水之陽,故稱淮陽。
傳說淮陽在上古時期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舊都。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記載:“陳,大曇之墟也。”,《五帝紀》中也曾記載過:“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記天而王;都宛丘”。《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載:“太昊伏羲氏作都於陳,葬於陳。”
所以到現在也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太昊陵是伏羲故都,太昊陵裡面葬著伏羲,有個伏羲墓。每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就會有很多人不約而同的驅車趕往太昊陵,很多人都爭先恐後的想要上頭香進行祈福,以求一年內風調雨順。
據《陳州縣誌·卷二·民俗》記載:“二月二日,黎陰,用灰圈地作國形以兆豐年。兒童擊瓦臺,是日居民指大笑陵進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擊為古代盛酒之陶器,覆之則為樂器,相傳為葛天氏所作。
如果你趕到廟會的時候,或者你剛好趕到了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來到太昊陵參觀遊玩,那麼你將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整個太昊陵裡面的人們在行走時都是你貼著他,她挨著你。在太昊陵裡可以看到伏羲和女媧像,旁邊的另一座屋子裡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石龜。
相傳女媧和伏羲本是一對兄妹,奈何女媧和伏羲兩情相悅,上天看不下去要抓女媧和伏羲,就在伏羲和女媧走投無路的時候遇見了一個巨龜,巨龜對伏羲和女媧說:“你倆準備好一些食物餵給我,然後你倆躲進我的肚子裡,等天兵天將走了之後你們再出來吧。”
伏羲和女媧本是不願相信的,但當時情況緊急,索性就賭了一把,按照巨龜所說的,伏羲和女媧找來了大量的食物餵給巨龜,然後雙雙躲進了巨龜的肚子裡。由於巨龜肚子裡有先前準備的食物,伏羲和女媧在躲避天兵天將的這幾日也不至於餓肚子。等到天兵天將走了之後,巨龜便張口把伏羲和女媧吐了出來。當然各地傳說內容多少會有些偏差就比如接下來我要寫的“經文”(禱祠)中,和我從同學口中聽到的傳說就有許多差異。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感謝巨龜,修了巨龜像進行參拜供奉。感謝巨龜保住了我們的祖先。
再往太昊陵深處走去,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山包,山包周邊被扔滿了還未燃盡的香和紙元寶,相傳這裡埋著伏羲,所以每到節日都會有人來祭拜。
太昊陵的兩端側門裡有著祈願樹和岳飛像,顧名思義,祈願樹上面系滿了紅絲帶,每一根紅絲帶上都是祝願和求姻緣。
岳飛廟裡面的院子裡,跪著秦檜和秦檜的家人王氏,每個去參拜過岳飛的人,都會自覺地走到秦檜面前用手拍打著秦檜,寓意著驅趕自身的不適。
1993年,考古學家在淮陽城東南八里處,發掘出了距今45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宛丘古稱遺址;為歷史傳說做了有力的佐證。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氏族和部落》中解釋道:“傳說中的太嗥(同昊),比炎帝稍晚一些,太嗥,號伏羲氏.......,據記載應該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了。”
因此太昊陵每年農曆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佔會”。由此推論,祭祀伏羲的活動在漢以前就存在是很有可能的。農曆二月二;按我國民俗是“龍抬頭”之巳據傳太吳儀羲氏“人首蛇身”、“龍形”、“蛇軀”、“鱗身”、“即以龍為圖騰”。
二月會期間;每日有數十萬伏臺子孫,遠自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省,雲集於此朝祖進香。他(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旗杆”,肩挑“花籃”,嗩吶聲聲;鑼鼓陣陣,鞭炮齊鳴,香菸繚繞,十分壯觀。香客們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蝸為“人祖奶奶”,虔誠叩拜。焚香祭祖後默默禱唸(求子、醫病、祈安),大凡祭祖進香者,都要從家鄉帶來一把泥土,進香後添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祖宗香火不斷;子孫興旺,繁榮昌盛。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神話故事和今天我們要講的泥塑沒有很大的聯絡,如果你要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女媧作為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母性之神。在上古時期就有各種關於女媧的傳說,其中大家耳聽聞祥的莫過於女媧捏土造人。
相傳伏羲、女媧成親後,感到世界上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十分冷清。於是就用黃士捏起小泥人來,捏了許許多多,居然一個個都活了,一群群離開家獨立生活去了。有一天突然下起暴雨;伏羲、女蝸急急忙忙收拾那些可愛的泥娃娃;最後剩下一些已來不及收拾了,急忙拔下柳枝把他(她)們掃進洞裡,誰知慌亂中沒輕沒重,碰壞了一些泥娃娃,於是世界上便出現了許多壯壯實實黃面板的人,但也有了少數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女媧“摶土造人”並使男女交合,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於是後人尊女媧為“神媒’,或“高媒”,奉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之神。
這個裝有泥娃娃的洞被後人稱為“子孫窯”
子孫窯”相關的傳統習俗便是“拴娃娃”。求子者(多為婦女、老人),向“送子老奶”虔誠祈禱並作出許諾後,求得一個泥娃娃(男性),繫上紅頭繩(拴走之意),藏於衣服下,邊走邊輕輕呼叫“留”、“鎖”、“來”之類的吉祥名字,到家後;把拴來的娃娃置於被中或枕下。若果真得子,求子人須按許諾向“老奶”還願,並奉還兩個泥娃娃,以供他人求子之需。這一習俗,在河南民間極為普遍,至今,豫西、豫北、豫東各地農村,仍留存有“奶奶廟”、“娘娘廟”、“老奶廟”。
泥娃娃在這時也就慢慢的發展了起來。
淮陽的泥塑更多的是小巧有趣的泥泥狗,具有觀賞價值,而泥娃娃則具有祈願因素,所以一般在廟會的攤位上只看得到泥泥狗,泥娃娃卻需要到廟宇中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