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豫州朝歌> 第八章:泥泥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泥泥狗 (3 / 4)

泥泥狗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總稱,是一種原始圖騰文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約200餘種。

“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誕,在眾多民間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魅力。《淮陽“泥泥狗”》精選200餘種“泥泥狗”作品,系統地反映了這一頗具原始風格的傳統民間藝術。

我們從舞者隅隅而語的“經文”(禱飼)中,可以進一步瞭解二月會祭祀人祖的文化內涵,現將原文抄錄如下:老盤古安下下亙古一人,沒有天沒有地,哪有人倫,東南天有一個洪鈞老祖,西南天出了個混元老人。上天神只管日月星斗,下天神只管五穀苗根,上天神發慈悲惻隱之心,留下了人祖爺兄妹二人。他兄妹下幾來拯救精靈,不料想發洪水災禍來臨,上天神派神龜前來搭救;老白龜馱兄妹來到崑崙。順天意,崑崙山,兄妹滾磨結親,時間長,日子久,兒女成群,到如今獻花籃都來朝祖,且莫忘普天下皆為一母所生。

一首“履邊舞”的“經文”,道出了“龍”的子孫不忘伏羲、女媧“化育萬物、摶土造人”的創世功績。

太吳陵二月會上,還保留一種“搶‘旗杆’,還‘旗杆’”的古代遺俗,如今,這一民俗行為的內涵和寓意,幾乎已不為人知了。

所謂“旗杆”,大致形狀是用一根粗壯的木棍,然後將木棍穿過一個上不封頂的扁方形木盒中。遠遠觀望像極了一把巨大無比的木錘,具體樣貌可以參考伏羲大帝手中的巨斧。獻“旗杆”,是求子如願後的還原行為,而搶“旗杆”則是求子者的行為(類似拴娃娃)。

原始社會的前期,人類曾出現對女性的崇拜,於是有了母系社會。在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又生產了對男性身強體壯,適合打獵,養家餬口,延續宗族的崇拜。正如甲骨文中的“祖”字,如從“象形”解析,實則是人向男性作揖禮拜的形象而已。新石器時代父系社會咄土的“祖”,有“陶祖”、“石祖”、“王祖”等,均屬父系時代“男性崇拜”的歷史物證。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經階段,而且東西方均不例外。

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中,人類的生存是部落生存的保證。但是也只有在人類對生存的奧秘還處於無知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對能夠提供穩定食物男性的崇拜。而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由於重男輕女,男子被認為是支撐門戶的“頂樑柱”、“主心骨”,被尊為“一家之主”,所以,“搶旗杆”的動機和行為,早巳失去了原始“氏族豐產”的主題內涵。

“生存崇拜”是中國最早的祖先崇拜內容之一,“圖騰勝地”是史前人類祭祀活動的場所。

淮陽二月會對人祖伏羲、女媧的祭祀及祈子行為,是由史前人類對生存的崇拜演變而來,我們可以從二月會中的一些可視的民俗的表層文化中,窺視出遠古文化的一些遺痕,進而從中尋找出解析“泥泥狗“藝術深層文化內涵的途徑,以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被叫做“泥泥狗”也是有講究的

“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出售的泥玩具總稱。疊用兩個泥字,前一個“泥”字為定語,作動詞使用,即用手傳揉,也含親呢之意;後一個“泥”字作名詞,即物體的材質“泥”。當然,這種解釋仍限於顧名思義的概念理解。

泥泥狗又稱“陵狗”或“靈狗”,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無所不有,造型虛幻、神秘。

林林總總的怪異形體中有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獨角獸、多頭怪、翼魚、翼獸、人面猴、四不象、貓拉猴。草帽虎、怪獅、馱子斑鳩、魚\蛙、龜、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蟲、蠍子等等,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約200餘種。

面對這些古拙、怪誕超現實的形體,我們似乎很難把它和“玩具”直接聯絡在一起。

那麼,“泥泥狗”究竟和伏羲、女媧有什麼聯絡,“泥泥狗”的名號又因何而產生呢?對此,著名老藝人李修身在回答泥泥狗產生的根源時;我們得到了一個肯定的回答:“是人祖爺、人祖奶持土造人時傳下來的。”

另一位老藝人賈得同說:“養狗就是看家護院,陵狗就是給人祖爺護陵的神狗嘛!”

金莊的金華芝(女)老人也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說:“有一年淮陽大旱,人們愁眉苦臉;無心去朝香祭祖,於是,太昊陵變得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夜裡,狂風大作,陰雲密佈,一袋煙的功夫便下起了飄潑大雨,人們都被雷雨驚醒,從門縫和窗戶向外看,只見地裡黑乎乎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只見它們在地裡來回走動,幹啥哩?再細一瞧,陰白了,原來都在犁地、耙地。第二天天一陰,人們跑到地裡一看,地全都被犁過了,而且墒氣十足,於是大家歡呼蹦跳,紛紛到太昊陵敬香叩拜。從此,人祖廟的香火旺盛起來。”

對“泥泥狗”除了這些神話傳說外,還有一些較為普遍的說法,就是“能治病”。

據說來自山南海北的香客們把“泥泥狗”帶回自己的家鄉,除送給兒孫和親友外,還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裡,說是喝了井裡的水,可以“清心陰目,醫治百病”。

要不咋叫它“靈狗”呢!還有,行路客商,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從“泥泥狗”身上扣下一點點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鄉病”。直到今日,家中老人依舊會在我即將外出闖蕩的時候,在我的行囊裡備上一些家鄉的黃土,以防我在外地水土不服的時候喝點家鄉的黃土“治思鄉病”,也為了我獨自在外解我思鄉之情。

無論是哪種,都是家人對我的牽掛之情。

這也無怪乎來淮陽朝祖進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臺同胞臨行前,都極虔誠地從太昊陵帶走一手巾兜黃泥土回去;看來,也是為了醫治眷戀祖國的思鄉之情吧。

所以淮陽“人祖會”以“泥泥狗”作為祭祀伏羲的“神物”。

淮陽人崇拜狗;敬重狗,認為“神狗”能為人類消災、被病,保衛一方平安。

傳說伏羲崇狗,至今淮陽民間仍流傳著“伏羲與盤瓠”的神話,大意是有狗稱“五色犬”,被扣在金鐘內;變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

無獨有偶,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的苗、瑤、蕾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如畲族的“狗皇歌”。

這一文化現象絕非巧合,《封禪書》記載:“德公,伏犬疇碟狗邑四門;以防蠱。”大意是說: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園時,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門;以防莊稼受病蟲之害。很陰顯,這是把狗視為圖騰神,一種鎮物。淮陽人敬狗,認為狗能驅邪、保平安,是否與伏羲遺風有關值得深思。

再者,狗的自然形狀也十分典型,具備一切爬形獸類的基本特徵,很多獸類都用大字旁,可以說無“犬”不成曾。

《呂氏春秋》說:“……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就連繁體了的“龍”字,就有一種寫法是“”,竟也沒有逃脫一個“犬”字。

事實證陰,人類思維最早的進化,便是在認識上脫離主體,將生活中與人為伍的“狗”,作為認識客體的原型,其它再與狗比較後分出類別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