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昭武二年春
昭武二年的整個春天,都被朝鮮戰事牽動。
不管是猛地加快的鑄幣步伐,還是提速的土地清丈,乃至於姚啟聖提案所言的商稅整理。
戶部人數就好像是吹氣球一般擴大起來,成為六部之中第一大部,而且更是沒有一點想要停下來的樣子。丈量土地,海關稅收,各地鹽課,各地海關稅收,還有商稅。商稅又分為坐稅,與國內關卡稅。再加上國債,預算,決算,稽核天下各部開支。凡是有關財政的事情,都是戶部負責,此刻姚啟聖還想將鑄幣一事納入戶部管轄之一。
以至於戶部有一個尚書,但是類似於副部長的,加銜戶部尚書,戶部侍郎,就有好幾個。
姚啟聖的權力之大,讓天下所有開支,都要在姚啟聖手中走一趟。
以至於張質有些不爽了。
張質作為內閣首輔,說起來是天下文官之首。大夏朝廷之中的第一,時人皆以丞相稱之。張軒對他也很放權。只是他有自知之明,他雖然在軍中有些影響力,卻不敢將手深入樞密院之中。
這是皇帝的自留地,絕非旁人可以染指的。
而天下財權又在姚啟聖手中,而今天下大事頻頻,但是那一件事情不關係到財政,所以有錢在手,姚啟聖的權力在不知不覺之間大增,已經侵佔了張質的權力。
張質一直想辦法反制姚啟聖。
他還年輕,才沒有那麼早就被姚啟聖取而代之。
張質本人也不是傻子。
知道這個時候,如果跳起爭鬥,張軒定然會處置他。而且不利於大局。不過聰明人都會順勢而為。在看似大公無私之中,合情合理的夾雜私貨。
這一件事情,張質本來想要緩一緩的。只是因為攻臺之戰,朝鮮戰事兩件大事爆發,朝廷財政危機加重,戶部權力大規模擴張,讓張質坐不住了。等朝鮮戰局一穩定下來之後,就立即見張軒呈上官制改革方案。
張質與張軒在御書房之中,相對而坐,張質侃侃而談,說道:“陛下,本朝開國以來,大部分因循前朝,小部分乃太祖,先帝,乃至於陛下開創,諸般條例,各有牴觸之處,下面的人不知所從,有狡詐之徒,肆意發揮,動則聖言,皆出己意,此乃理民之急務也。”
張軒點點頭說道:“這一件事情,的確要做。”
張質這一段話中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要加強國家體制建設。
對這一點缺點,張軒還是很明白的。
畢竟羅汝才匆匆建國立基,不過數月就撒手人寰。而羅玉龍登基之後,一直在想辦法豎立威信。而這些制度建設,他其實並不是太懂的,只是任錢謙益做而已。
三年下來,也不是沒有成果的。
只是這些成果隨著南京陷落,都付之東流了。再加上張軒掀起錢逆案,以錢謙益為首牽連了不知道多少人,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當初錢謙益到底做了什麼,是對是錯,都會被一概推翻。
縱然是張軒也無法控制。
好在張質在大夏朝廷之中,也算是老臣,對這些東西很是熟稔。才保留了一些來。
但是就整體來說,大夏朝廷從內到外,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之處了,甚至有些地方的百姓,都還以為自己還活在明朝的。很多案件的判斷,政事的處理都是按照明朝的規矩來的。
很多明代的弊政都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