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僵持中的朝鮮戰局
不管漢城之中,有著怎麼樣的悲劇。周輔臣帶隊順流而下。從漢江出來,江華島就已經遙遙在望了。
此刻的江華島之上,已經比之前熱鬧多了。
此刻江華島上,新增了三批人。
第一批人就是從漢城之中撤回來的韓王以及韓王的隨從,只有數千人而已。
其次就是因為清軍的暴行,從各處投奔江華島的朝鮮人。
朝鮮人與清廷的對抗之中,在清軍絕對的武力之下,根本沒有馬上反抗的餘地,即便是殺了投靠清軍的朝鮮偽軍,等清軍大隊人馬殺過來,只有兩個下場,要麼死,要麼逃。
能來到江華島上的都是逃出來的。、
一個個與清廷有著血海深仇。
這個時候韓王顯示出自己的手腕了,與這些人促膝長談,讓這些人一個個感激涕零,願意效死。韓王立即以漢城殘軍為主體,將這些人全部編入軍中,一時間居然恢復了萬人左右的兵力。
至於這些軍隊能不能打,卻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過見這個情況,周輔臣與楊繩祖也暗暗驚歎,這一戰,夏軍折損了數千人,但這數千人想要補充的話,必定先報給樞密院,然後讓樞密院將新兵派過來。雖然這些新兵都是經過初步訓練的。無須怎麼訓練就可以編入軍隊之中。
但是這個流程,即便再快,也需要一個多月,畢竟這些新兵要跨海而來。而朝鮮軍補充的如此之快,簡直是振臂一呼,群起響應。
兩人對視一眼,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彼此都讀懂了對方的心意,今後有戰事,先將朝鮮人當炮灰。
而第三批人,就是大夏的援軍。
其實說是援軍也不對。
在江華島大捷報到南京之後,張軒在百難之中,想辦法為前線增加一些物資,人員,糧草,火炮,以及一切所需。
之所以,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張軒也是打過仗的,知道在前線困難的程度,張軒寧肯他困難一點,也一定讓前線松上一分,而且也論功行賞,封周輔臣為權徵東大將軍。總理遼東,朝鮮戰事,可以便宜行事,先斬後奏。
第二,就是張軒的刺激性的貨幣政策,似乎發揮了極好的效果。或許是數處通商,給大夏朝廷帶了不少的收入,再加上鑄幣稅,一時間大夏朝廷的財政比張軒預料中,要寬裕多了。
所以,張軒才有能力向朝鮮砸錢。
打仗打得就是錢,在戰爭之中,錢或
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相當一部分問題,都能用錢來解決。有這一大批物資到來,周輔臣立即感到手頭鬆了不少。
於是乎,他下令朝鮮軍與夏軍一起,重建江華島上的防禦措施。
江華島可以說是北面為河,南面為海,如果在河道不結冰的情況之下。河道就是江華島的天然防線,但是這裡總就是北方,定然要未雨綢繆。
朝鮮人或許打仗不行,但是修建防禦工事卻是可以的。
雖然有大夏支援了一批物資,一時間島上的糧草倒是沒有缺口的,只是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於是乎,周輔臣派周昌與韓王商議,韓王幾乎是一拍即合,就派出了不知道多少使者。
向朝鮮各地方,這些地方,有些已經淪陷了,有些還沒有淪陷。
韓王與各地取得聯絡之後,一時間江華島成為朝鮮的抵抗中心,特別是三南,作為朝鮮的大後方,源源不斷將人力物力,派往江華島。韓王在夏軍將領的幫助之下,訓練朝鮮軍。
而且從夏朝送往江華島的東西,也變了。
之前多為糧草輜重,而今多為火銃火炮。這些都不是白給的,要朝鮮以各種物資交換。而這些武器都是大夏換裝下來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