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說過了,因為鳥銃的威力不足,故而張軒一直想要換一批火銃,而今以模仿西洋火銃的樣式,新造出來的火銃,已經開始列裝了。故而從軍中就退役出不少火銃。
這些火銃,張軒本來想要列裝各府縣,讓各府縣訓練新兵用。
而今朝鮮急需,就廢物利用,派到朝鮮。
這些火銃或許威力不足,但是畢竟是大夏軍用標準造出來的,比朝鮮人自然造的要好上不知道多少。這些火銃在今後的交戰之中,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讓清軍如入泥澤之中。
而清軍攻下漢城之後,也開始轉換戰略了。
見夏軍水師的實力,他們就知道江華島是攻不下來的,故而清軍轉攻朝鮮各地,想著只要朝鮮各地臣服,江華島,不過是區區一島根本派不上什麼用處。故而阿濟格自己帶對於看住江華島,而分兵南下。
一時間三南都受到了威脅。
在世宗附近,清軍再一次大敗朝鮮軍,俘獲甚重。朝鮮軍隊主力幾乎全部潰散。但是清軍也遇見了麻煩。
清軍遇見最大的麻煩,小隊人馬,遇見大量朝鮮火銃兵的伏擊。
這朝鮮畢竟是朝鮮人的朝鮮,清軍的暴行,讓朝鮮上下所有矛盾都擱置了,一心抵抗清廷。如果在漢城之屠前,朝
鮮人內部還有很多人親附清廷,想要以卑躬屈膝,求得朝鮮太平。
但是而今,這些人一個也沒有了。
或許有一些人已經投靠清廷,成為清廷下屬官員了。但是剩下都是決議與清廷作戰到底。
因為夏軍佔據海上優勢,故而常常派船,到各個海邊,將各地物資,武器做出調配,也就是本來分散朝鮮各地,以大海為通途,連成一起。清軍雖然有數萬大軍,朝鮮軍根本不能撼動。
只是這數萬人對朝鮮數千裡土地來說,卻太少了一點,一時間朝鮮大地之上,反抗此起彼伏。而清軍清剿一地,很可能,這裡的人馬,都會從海上撤離,等清軍離開之後,再回到此地。
阿濟格對這樣的情況,大為惱怒。
對這樣的情況,阿濟格決定大開殺戒。
凡是這樣的地方,當地百姓盡屠之。寧可將朝鮮殺成白地,也不能容忍朝鮮人如此猖狂。
阿濟格如此決絕的態度,清軍之中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但是阿濟格的命令,不是他們能夠挽回的,只有博洛將一批朝鮮人遷往遼東屯田之外,其餘的人大片大片的死在了清軍的屠刀之上。
如果沒有夏軍的支援,或許朝鮮人就屈服了。
但是在夏軍源源不斷的支援之下,朝鮮人保住了最南面的兩個道,韓王更是明白,他已經沒有退路了,甚至在夏軍一部的護衛之下,巡視南方兩道。激勵士氣,巡視各地。
一時間清軍與夏軍大戰沒有多少,但是百餘人,數百人的小仗,從早到晚,各處都沒有斷絕,在仇恨的驅使之下。戰事打得尤其慘烈。
而這個時候,阿濟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北京求援,或物資,或人手。
單單看朝鮮戰場之上,清軍,夏軍,朝鮮人三方,可以說是三敗具傷,朝鮮人就不用說了,這一戰,估計是朝鮮所受苦難,大抵要超過了萬曆援朝之戰。而對清軍與夏軍來說,也是空耗錢糧而已。
只是對整體戰略來說,夏軍是大賺特賺。
雖然朝鮮戰事對大夏來說,也是也個很大的負擔,朝鮮人大部分物資都是大夏負擔的。但是朝鮮人有力的牽制了清軍一部。
而且對大夏是負擔,對清廷就不是負擔了。
比起錢來,縱然大夏而今很是緊張,但是也遠超清廷,這一點張軒很有信心。如果能用錢將清廷砸倒,張軒就不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