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末求生記> 第四十三章 鹽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 鹽商 (1 / 2)

第四十三章 鹽商

“如此真的好嗎?”張軒皺眉說道。

“陛下,欲在短時間湊夠供應全國的鹽。恐怕只有這個辦法了。”姚啟聖說道。

此刻的姚啟聖臉上有一分風霜之色。

短短一兩月之間,姚啟聖從浙江到廣東打了一個來回,將三省所有的關於鹽業的文書都查了一個遍。所有鹽場都視察了一下,雖然這種視察,只能說是走馬觀花一般。

但是也讓姚啟聖對大夏境內的鹽業有了充分的瞭解。

所以他在回來的路上,他就提出了自己的鹽政方案。

他這個戶部尚書,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第一產鹽太少,因為中國產鹽最多,價格最便宜的就是兩淮鹽,號稱兩淮鹽,天下鹹。雖然明代鹽政劃分銷鹽區,但是兩淮鹽常常有跨境銷鹽的舉動,就可見是兩淮鹽業產鹽最多,成本最低。

第二鹽課太少,雖然鹽乃是大明朝廷最重要的一項收入,但是這一項收入,比起宋,比起清來得並不多。甚至要少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就朝廷來說,最重要的是兩淮鹽,浙江鹽,福建鹽,廣東鹽,山東鹽,河東鹽,四川鹽,一般都是被壓制的。

河東鹽與四川鹽,還好,並不是海鹽。但是其他地方的海鹽,朝廷的投入也不夠,收入自然也不多。

當然了以明朝爛成一團的政事,想來真正入朝廷手中的鹽課,未必比得上官吏上下其手所得的多。、

姚啟聖作為戶部尚書,雖然很多權力被張軒侵奪了。比如清丈田畝,整頓賦稅,這事情本該是戶部尚書來做,卻被張軒分給了閻應元。但是並不意味著他並不為朝廷的財政問題負責。

故而姚啟聖也一心想辦法,為朝廷多徵一些賦稅。

故而保證並擴大鹽課,是他一心想做的事情。總就不可能,為了百姓吃上鹽,朝廷不徵稅,反而倒貼好多銀兩。

第三,就是投入太少了。

上面所說的,這三地的鹽場,比不上兩淮鹽場。之前投入不多,在氣候,天時上,比不上北方鹽場優越。在之前,朝廷有更好的選擇,自然也沒有想往這裡投錢的意思。

而現在張軒手頭捉襟肘見,恨不得預徵錢糧,向清廷學習。但是張軒也知道這萬萬不可。一個勁的壓縮開支,全國範圍之內清理胥吏,未必不是為了弄錢。哪裡有錢往裡面投。

其他小問題,還不知道有多少。不過姚啟聖要解決

的就是這三個。

姚啟聖給出的方案,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承包。

將各地鹽場包給商人,並劃分片區,限定食鹽的價格。限定各鹽場的賦稅總額。不管生產多少鹽,總是要交這麼多的稅。可以說是包產包稅。

張軒之所以皺眉,是因為他對失去食鹽的控制權,感到不舒服,但是細細想來,這個辦法,或許不錯。

首先,投入擴建鹽場的財政支出可以省下來了。其次,張軒夾帶裡面的人物,還是有些少,手中雖然有一些人才。但是應對而今龐大的朝政,張軒依舊感到人不夠用。昭武元年的恩科,也在籌備之中了。

既要清理鹽場,又安督促鹽業生產,又要清正廉潔。這樣的人才,放在什麼地方不行,一定要放在鹽場之上。

第三,也能從商人手中收一大筆錢,來支撐朝政開支。

想來也知道,不談鹽稅,單單說這些商人想平白無故的從朝廷手中得到鹽場,並專賣之權,不大出血怎麼可能啊?而且正制定鹽稅的時候,也可以提高一些,最少要比明代的鹽稅要高出不少來。

但是並非沒有弊端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