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末求生記> 第二十七章 戰和之議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戰和之議三 (1 / 2)

第二十七章 戰和之議三

“起來吧。”張軒說道。

“謝陛下。”李雯起身說道。

張軒說道:“多爾袞派你來想做什麼,現在可以說了吧。”

李雯說道:“攝政王的意思很簡單,本朝與貴國,原本沒有什麼恩怨,之前也是貴國莊皇帝北伐,才有諸多事端。從崇禎年末到而今,天下多事,民不聊生。攝政王憐惜天下百姓疾苦,願與陛下接秦晉之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共享太平,豈不是天大的樂事。”

“本無仇怨。”曹宗瑜說道:“卻不知道先帝之死,貴國如何解釋?”

曹宗瑜並非硬要出頭,而是身在這個位置上,不得不發言。

曹宗瑜是張軒嫡系將領之首,即便是許都對曹宗瑜不大服氣。但是也無意挑戰曹宗瑜的位置,因為很簡單,大量外系將領的出現,讓張軒嫡系將領,下意思的保持團結。

李雯說道:“貴國先帝乃是自殺,與我大清無關,只是我家攝政王對貴國先帝極其敬佩,以帝王之禮收斂,而今就停靈在揚州,一旦雙方和好,貴國就可以派人將靈柩運過長江了。”

張軒立即明白,這是清廷的籌碼之一。

“不必。”曹宗瑜說道:“我想先帝在天有靈,也不願意以這種辦法歸國。”

“兩國交戰,百姓流離失所。難道貴國陛下沒有一絲仁心?”李雯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才不會下面的大臣論戰,因為這毫無意義。

“陛下如何,豈是你可以議論的。”張質厲聲說道:“天下太平,故我朝之願,但如果非道求之,則天下恥之。”

張軒頓時明白,今天是談不出什麼結果了。

張質固然傾向於和談,但是他想要的和談,絕非城下之盟,李雯想以言語折服眾臣,如諸葛亮舌戰群儒,卻是決計不可能的。

“或許,這才是他所願?”張軒心中默默的想到。

這一場辯論從晨到午,依舊沒有說出來一個所以然來,不過李雯的風采,的確讓張軒有心暗歎。他看了一眼,他身邊的大臣,在言語之間,如李雯這等人,卻是少有的。

或許這就是所謂士大夫的風采。

張軒身邊卻缺少這樣的人,張質河南人出身,為人樸質,卻少文采,姚啟聖任俠之心有之,文化之風不盛。文安之倒是有些風采,卻是垂垂老矣,至於黃宗羲與顧炎武。雖然身為翰林學士,卻不在這大

殿之上。

即便在大殿之上,如何作為卻還說不定的。

畢竟張軒對江南士紳的重拳出擊,不可寬恕的態度,對他們出仕的積極性,有很的打擊,甚至張軒有耳聞,以他們為代表的江南士子,一度有棄官的傾向。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張軒一次處死二千多人,可不是什麼聖明君主的行為。

到了中午,張軒藉著午飯的緣故,讓眾人散去,隨即命文安之找人與李雯談。不想在在朝廷之上召見李雯了。

想來李雯在朝堂之上,不肯失了大清的顏面,但是在私下卻要談的具體問題了。

李定國卻來求見張軒。張軒接見李定國之後,李定國主動談起了鹽的問題,說道:“兩湖乏鹽,臣或有一策。”

張軒聽了,立即說道:“滇王請講。”

他私下裡也分析過了,缺鹽最多的地方,就是兩湖,原因和簡單,江西,南直隸一帶,距離浙江,福建很近,可以就近調集鹽,而兩湖距離海邊比較遠,而廣東通往江西的道路,遠遠比廣東通往湖南的道路通暢。

“雲南雖然偏遠,但也產鹽,中原缺鹽,臣回到雲南之後,定然督促產鹽,以濟貴州湖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