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2 / 2)

傳聞姚廣孝生於一個醫學世家,家中世代為醫,頗有些名氣,然而,他卻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繼承家中的衣缽。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時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飽讀詩書的他年方十四歲,卻忽然對於佛學有了濃厚的興趣,竟然在蘇州妙智庵剃度,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後來卻又對道家有了興趣,師從於當時有名的道士子陽子常應真,學習各種陰陽術數。

因而姚廣孝精通三教,與當時有名的儒釋道三家學術領袖人物,如同王賓、高啟、楊孟載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歲的姚廣孝應召來到京師,參加禮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設立的,針對精通儒學的僧人的選拔。然而最終,姚廣孝卻沒能被選為僧官,這大約對於自視極高的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七年之後,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來與諸王一起在靈堂上誦經祈福。姚廣孝藉著這個機會結識並且相中了當時的燕王朱棣,他們相談甚歡,甚至於姚廣孝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臣奉白帽著王”。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朱棣當時為燕王,王字上面加一個白字便是皇帝的皇,這顯示了姚廣孝神通廣大,當時便看好朱棣將來會登基稱帝。

不過這一說法多見於野史,而且當時諸王之中,朱棣的實力並非如此超群,姚廣孝未卜先知未免太過不合情理,多半為後人所杜撰了。)

之後姚廣孝便隨同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北平,成為了慶壽寺的住持,並且經常出入燕王府,成為了朱棣最主要

的謀士,朱棣對他也是非常看重,言聽計從。

在他的建議下,朱棣整頓藩地,積蓄糧草兵馬,實力一躍而成為諸王之中最為強大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聽從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開始實行削藩之策。諸王之中周王、湘王、代王、齊王等接連獲罪下獄,被廢除了藩地。

形勢日漸緊急,姚廣孝急勸燕王朱棣準備起兵,朱棣還很猶豫,說道:“民心向彼,如之奈何?”

姚廣孝斥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由此令朱棣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次年六月,建文帝安插在燕王身邊的人告發燕王謀反,建文帝密謀抓捕朱棣,剷除燕王一黨,幸得當時負責北平城防的張信冒死密告,於是朱棣決定提前起兵,以“靖國難,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臨出兵之際,忽然狂風大作,將王府的簷瓦吹落,摔得粉碎。此為大不吉之兆,於是朱棣臉上變色,再度猶豫不決。

這時姚廣孝奮而說道:“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王府的青瓦掉下來摔碎,這是預示著殿下即將要用皇帝才能用的黃瓦了。)

於是朱棣再無疑慮,留下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親自率領大軍出擊。

同年十月,燕軍主力進取大寧,建文軍主帥李景隆乘機領軍十萬偷襲北平。

燕軍回援不及,眼看北平城危急。北平城上下齊心,拼死抵抗。姚廣孝更是獻策,令兵士往城牆上澆水,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整個北平城池變得如同一座冰城一般。

李景隆的軍隊面對滑不留手的冰牆進攻受阻,圍困多時卻難以攻破城池。

此時燕王朱棣帶領軍隊回援,姚廣孝又在夜間下令用繩索將兵士吊下城去,與燕王援軍裡應外合,大破李景隆的十萬大軍。

之後幾年間,燕王的北軍與建文帝的南軍之間一直互有勝負,畢竟是以一隅敵全國之力,雖然朱棣屢次擊敗南軍主帥李景隆,但自身消耗也很嚴重,道後來強弩之末,圍困濟南城三個月卻難以破城。

其後更是在東昌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即英國公張輔的父親,張胖子的祖父),連朱棣自己也陷入重圍,僥倖逃生。

此戰之後,燕王軍隊士氣低落,連朱棣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甚至想過與侄兒建文帝議和。

而姚廣孝卻堅定的主張燕王朱棣應該繼續進攻,在他的極力勸諫下,朱棣重新鼓起勇氣,再度出兵,大敗南軍主將盛庸,並且接連取得了淝水、靈璧之戰的勝利。

這時姚廣孝派人給朱棣送信,告訴他切記不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應該集中兵力,直取南京,南京守衛薄弱,勢必成功。

朱棣採納了姚廣孝之策,連勝之後不去攻打城池,而是全軍急速向著京師進發,終於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朱棣稱帝之後宣佈建文帝非法,廢除其年號,仍然沿用洪武的年號),燕王大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

建文帝自焚(一說失蹤),靖難之役終於以朱棣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縱觀這個靖難之役,姚廣孝的影子一直貫穿始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場戰爭不僅僅是朱棣的勝利,更是他姚廣孝的勝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