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勝利對於姚廣孝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當初,燕王朱棣領軍最後出征之際,姚廣孝曾經對他說道:“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必定不肯歸降的,希望殿下不要殺他,這樣會滅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當時滿口答應。
這個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給予如此之高評價的方孝孺,是何許人也?
方孝孺,從小便被人稱為小韓愈,“讀書日盈寸”。後來又跟隨明初的名儒,住持編修《元史》和教授太子朱標的宋濂學習,成為其門下諸多門人之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一個,開始名揚天下。
太祖朱元璋曾經召見他,對太子朱標說道這時可以一直任用到老的人才,但是他認為眼下並非重用方孝孺的時機,因而禮送其回家。
方孝孺的父親本是一名清廉的官員,後來因為明初著名的“空印案”而被無辜牽連處死,方孝孺也被捕到京,然而太祖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額外開恩,施放了他。
太祖皇帝一直以來都以嚴刑苛法而著稱,如此法外施恩,只怕也是難得一見的了。
一直到了太祖皇帝駕崩,建文帝登基之後,便按照太祖當年遺訓,開始召他入朝,委以重任。不但讓他住持修撰《太祖實錄》等重要典籍,還讓他參與政事。
未幾,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朝廷出兵征討的詔書便是出自於方孝孺之手。後來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朱棣曾經數度想要與建文帝議和,建文帝猶豫不決,都是方孝孺堅決反對,從中阻止。
他甚至還曾經獻策,利用當時燕王世子朱高熾與弟弟朱高煦之間的不和,挑撥離間,從中分化他們,幸而比及時識破,未能成功。此事也令得朱棣對他暗中深恨之。
如此一介腐儒,為什麼姚廣孝卻要竭力保全他呢?
果然,南京城破,建文帝敗亡,方孝孺堅決不肯降服,當天便被抓進了獄中。
可是朱棣畢竟應允了姚廣孝,加上方孝孺傳遍天下的盛名,他終於還是決定要再給方孝孺一個機會。
於是他召方孝孺上殿,要他起草自己即位的詔書,想要以此來堵住天下儒生們的悠悠眾口,可是方孝孺卻堅決不肯,還當殿痛斥朱棣,指責他篡位稱帝的狼子野心,弄得朱棣火冒三丈,惱羞成怒。
一怒之下,朱棣下令將方孝孺車裂而死,並且誅其十族。
如此一來,他不但對姚廣孝食了言,而且在外人看來,從此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裂痕。
永樂二年,朱棣拜當時還叫道衍和尚的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複姓為姚,並且賜名廣孝。他每次與姚廣孝談話,都稱呼他為“少師”,從不直呼其名,持禮甚恭。
之後,他下詔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以便他不再是出家人的身份,可以更加委以重任。卻不料,被姚廣孝拒絕了。
而後,朱棣又賜給姚廣孝豪華的府邸,還有眾多的黃金美女,想用這些世俗的榮華
富貴來打動他,可是姚廣孝卻全部無一接受。
時至今日,他仍然居住在寺廟之中,嚴守戒律,只是在上朝議事的時候才換上朝服,一退朝就立即又換上自己黑色的僧衣,因此被人戲稱為“黑衣宰相”。
在許多人眼裡,姚廣孝如此的做法,多少是在與朱棣賭氣,對他當初食言殺害方孝孺而懷有忿忿之心。
然而,對於太子朱高熾而言,卻並不這麼看。
姚廣孝所作的這一切,恰恰正是他的精明之處。
他與朱棣相交多年,精心輔佐,豈會不知道朱棣的為人?像方孝孺這樣寧折不彎的性格,和他在天下儒生士子中的聲望,朱棣既然不能用之,又豈能容他留在世上?
當初姚廣孝之所以出言為方孝孺求得朱棣的一語承諾,果真是想要保全方孝孺的性命嗎?
朱棣畢竟是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也是諸王之中性格最像其父的一位。
當年太祖皇帝創立大明天下,登基之後沒有多久,便雷厲風行,接連處理的幾件大案,位重如胡惟庸,年長如李善長,功高如藍玉等等,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幾件大案牽涉其中而死的那些官吏,又有多少?
有人說,這是太祖皇帝高瞻遠矚,在為今後佈局。
這些人都是位高權重,功高震主,而且黨朋遍及朝野。太祖皇帝唯恐自己百年之後,太子朱標難以震懾駕馭他們,因此提前為他清除道路,剪除這些隱患。
此言不無道理,不過說到底,還是無論如何高的功勞,怎樣重的權位,也不可以有絲毫威脅到皇權的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