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廬跟農天一講到自己的經歷:以往的花茶,茶商為了追求利潤,茶坯往往使用次年的綠茶,有些甚至已經輕微黴變,用茉莉花香來“鎮味”。
但是農天一自制花茶很捨得下本錢,他用清明前新採擷的明前茶,比如天心岩綠茶作底,這就讓茉莉花茶的茶湯在口感上有了質的保障。
農天一和妻子汪紫薇以荊山本地產的茉莉,經過精選含苞待放的“桶花”,進行窨制。
汪紫薇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格外心靈手巧,茉莉是重瓣花,為了讓茉莉的每一瓣花香都得到充分發揮,她會將採摘下的花朵去其綠蒂,然後一層層地拆解,每一層都得到一朵完整的花型,而香味也能夠毫無遮擋地充分釋放,沖泡時還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花朵不散碎。
第一次見後,農天一連連稱奇。
這是一項極其考驗耐心和技巧的工作,於是農家一家老少齊上陣,丹霞、農天琴都是一把好手,常常聯合起來笑農天一“手笨”。
製茶工藝不是一下子習得的,農天一也是經過了反覆的摸索,甚至很多次的失敗,最後終於掌握了分寸火候。
農天一深有體會地說,茉莉花的採摘,關鍵在於“搶香”,茉莉花最佳放香時間是二伏天的晚上8點到10點,最動人的時候只有這短短的兩個小時,要搶在這個關口把茉莉花“搶”回家。
汪紫薇對茉莉花進行精選,分批用吸水紙包第一層,乾淨毛巾裹第二層,再同精選的綠茶一起放到甕裡,按一層茶葉一層花的順序碼好,蓋嚴,密閉,謂之窨。
過了10到12小時,將茉莉花同高山雲霧茶混合細炒,一鍋好茶也只能炒出2斤的量,每年農天一和家人頂著伏天暑熱忙碌一夏,所得產量也不過十來斤。用來待客頗為珍貴,喝過的朋友都紛紛叫好,乃至成了習慣。
起初,一到茉莉盛開的時令,大家便惦記“三濟堂”的花茶出品,專程登門來討一口好茶。這是農天一起初做茉莉花茶時的常態。
農天一至今記得幾年前的一場梨花飄香,落花似雪。
好茶和美酒都是為了分享而存在的,因茶會友,農家宅中常常高朋滿座。“龍潭飄雪”這款創制於幾年前的香茗,能保持長久影響力,也完全是靠了朋友們的口碑。他們寫詩、作賦、題詞、繪畫……因為這些文人雅士的賞識,一時間,龍潭飄雪贏得了廣泛的聲名。
所以農天一認為,“茶文化”不是一紙虛詞,所謂“茶能通神”,正是如此。茶的魅力,在於它能夠成為文化的引子和傳播媒介,成為文化人品味生活、精神交流和互相觸發靈感的契機。
那年,一群文人雅士在農天一家聚會,他們提議,如此好茶,應該起個與之般配的雅名,好與市面上那些俗膩的“一花”“二花”區別開來。
農天一以“龍女洞中水,天心岩上茶”為據,起名為“龍潭飄雪”,意指茶葉中乾花微黃,一經沖泡,返呈雪白的潔美,清香淡雅,如微雪飄拂於龍潭的高妙意境。
此名一出,眾人鬨然稱妙!
農天一拍板:好!“龍潭飄雪”,四美俱全。
農天一素有捷才之稱,他當場賦藏頭詩一首:
龍巖拾毛尖,潭中汲清泉;
飄然何所似,雪芽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