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鳳台之殤(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鳳台之殤(下)

玉鳳台全部採用磚木結構的古建築風格,民間建築技藝精湛。

農天一向汪紫薇介紹道,整個建築群可概括為三廳兩院三層樓。進入第一廳,供奉的是天王菩薩,兩邊為過道;兩旁耳房為道人們做功課與休息的地方。

他們來到第二廳,供奉的是關帝爺的座像,後面是周倉拿“青龍偃月刀”“關平持寶劍的神像”,並在中央擺放著鑄鐵香爐,不遠處,有一口“印月井”。兩邊耳房是客人休息間。爾後是第三層樓的客廳,殿上供有多尊神像,並設有抽籤卜卦之處。

大廳的右邊是“娘娘殿”,共設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偷生娘娘”等塑像。大廳的左邊是木製樓梯間,供奉的是“王母娘娘”神像。

農天一調侃道,今後你就多生些孩子吧!

汪紫薇嬌嗔道,你就儘想美事!

沿木梯進入第二層,名為“夜月樓”。四周擺放著十八張太師椅和一些茶几、茶具。椅子和茶几都是精雕細刻的,並用玉石鑲嵌。四周窗戶中間懸掛著綾絹,其上畫有“茶祖神農氏圖”,全是明清名家真跡,題字印章不拘一格。畫上內容有“茶祖神農”“神農植茶”、“炎帝煮茶”、“神農品茗”、“炎帝荊山行”、“神農煎藥”、“炎帝農耕圖”等。

繼續上樓,就到了第三層,樓名為“通明天宮”。樓上懸掛著八口古銅鈴,大風一起,響徹四方。屋頂用琉璃瓦覆蓋,氣勢恢宏。大梁上面雕龍畫鳳,紅漆描金,金壁輝煌。

整座樓宇匠心獨運,設計巧妙,彰顯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和民間建築藝術,是難得的古建築文化精品。

放眼望去,古玉鳳台坐落在一片平坦的河谷裡,盡顯天人合一,自然和諧之美。臺基被遠道而來的沮水擁抱,被近道而來的飲馬河纏繞,在玉鳳碼頭緊緊地繞了一大圈。若想跨越水面,得請對面放下吊橋。倘若隔橋相望,就會發現,古玉鳳台儼然一座小小的城堡,佇立於風雨飄搖的天地間。

每當雨季來臨,玉鳳碼頭驟然豐盈起來,體寬六十餘米,將玉鳳台圍成一座小島。此時登臨,少不了要喚渡泛舟,多有不便,卻別有一番情趣。

古時候,玉鳳台以它碧水環流、綠樹成蔭和鳥語花香引來了一對美麗的鳳凰。它們落在一棵高大的梧桐樹上,做了窩,下了蛋。人們非常懷念寓意吉祥的鳳凰,從此,便稱那棵歇過鳳凰的梧桐樹為“鳳凰樹”,稱長有鳳凰樹的土石臺為“玉鳳台”,稱那條流經而又環繞玉鳳台的水碼頭,稱為“玉鳳碼頭”,稱玉鳳台南面不遠處的石拱橋為“玉鳳橋”。

多年以後,人們又捐資在玉鳳台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取名“古玉鳳台”,以斗大的字型豎排鐫刻在一塊厚重的花崗石上,再鑲嵌於高大的廟門之上。走進廟門,抬頭向上,可見大殿正樑上有“光緒十年重建”字樣,相傳始建於唐朝。

遙想當年,古玉鳳台是南頤縣境內著名的“六臺十景”中的一臺,既是遠近聞名的道教勝地,也是遊覽、避暑和療養的佳處。自有了廟宇,就香客不斷,遊客不絕。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每年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從清晨直到傍晚,廟裡總是人山人海。有焚香烈燭、求籤問卦、許願還願的,有舞龍燈、耍獅子、劃旱船的,還有捏糖人、吹氣球、賣花炮的,而更多的則是來逛廟會的。

到了農曆三月三,則有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學子穿著鮮豔的服裝,擎著彩旗,敲著鑼鼓,一路歡歌笑語,來這裡踏青。即便在平時,也有三三兩兩結伴而來的遊人。盛夏時節,還有一些遊人來此小住,或避暑,或療養,無不愜意。他們當中,有不少是文人騷客、各界名流、寺院高僧。他們在這裡或駐足沉思,或暢遊美景,或抒懷胸襟,或參經悟道,留下佳作跌出的珍貴墨跡。

奇怪的是,古玉鳳台這座廟宇雖不算小,可道人並不多,連道長在內,一般不過五至七人。道人除了唸經、打掃庭院、接待香客和遊人之外,還種有一些薄田,管理一小片茶園,每年只在汛期到來之前,收穫一季麥子和油菜。而茶樹則常年碧綠,炒制的茶葉精緻味醇,稱為“玉鳳禪茶”,並設有茶室一間,供香客和遊人品茗。同時在廟宇兩側和廟後的土地上種些蔬菜、瓜果、藥材和花卉之類,以供自用並接濟鄉民。但道人們信奉的道風猶存,道醫精髓猶在。

道人常年泡製一些藥酒,為周圍村民治療跌打損傷和風溼關節等病症,療效甚佳,不收取分文。天熱時,道人每天用菊花、金銀花泡茶,免費供路人飲用。當古鳳台周圍被大水圍困時,他們就自發為過往行人擺渡,提供方便,共渡難關。

因此,周圍的村民都將古玉鳳台奉為心靈的地理標誌,哪怕少小離家直到兩鬢斑白,即便遠在天涯,也不會忘記兒時的古玉鳳台。面對歷經滄桑的玉鳳台,他們都會勾起無限的思念和遐想。

歷史不容忘記。有一年沮江發大洪水,洪水席捲著波濤洶湧而至,一瀉千里,一夜之間,吞沒了大片農田和村莊。十幾戶無親可投的災民,從上游乘木排漂流到了玉鳳台。當災民飢餓難忍,沒有木材燒水做飯時,他們野蠻地舉起刀斧,先是砍掉廟宇四周的樹木,繼而卸下門窗、砍下樑柱,日復一日,瘋狂砍伐、粗暴拆卸,竟無人制止。附近有些災民聞訊後,也動了歪心,於光天化日之下蜂擁而上……不到幾天工夫,一座無限風光的古玉鳳台便被毀得寸木不剩、片瓦不留,連樹蔸也被挖得一乾二淨。殘存的只有一座遍體鱗傷、光禿禿的土石臺,古玉鳳台慘遭劫難,面目全非,景象十分悽慘。

從那時至今,一晃多少年過去了,古玉鳳台仍然光禿禿、靜悄悄、孤零零地躲在這個偏遠之地,似乎遠離塵世,亦很少有人光顧,漸漸被人遺忘,直至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農天一感嘆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一種文化的磨損,令人扼腕嘆息啊!

汪紫薇說,這麼雄偉的一座廟宇,就這樣毀於一旦,真是太可惜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