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春,農天一與汪紫薇前往玉鳳台遊玩,在心中描摹它古時的模樣。
“玉鳳台”地處青蓮鎮,全稱為古玉鳳台,簡稱玉鳳台。玉鳳台位於青蓮鎮飲馬河與沮江交匯處,因常年河水衝擊攜帶大量泥沙,日積月累堆積而成,古時為南頤縣“六臺十景”之一,其傳說頗豐。
相傳東晉永和年間道教開始在中國盛行,官府看中了有“楚韻茶鄉”之稱的青蓮古鎮,便在其境內一土石墩上修建了可供奉民俗神的小廟宇。當年土石墩上存有一中間空、四周脫了幾層皮的死梧桐樹,樹上棲息著一隻鳳凰併產下九個鳳凰蛋。
在廟宇附近有一私塾,幾名淘氣的學生趁先生外出之時,上樹撿蛋,正打算煮蛋充飢。不料,先生即刻歸來,忽見鳳凰飛到自己的書桌前,以嘴代筆,寫下“快救救吾兒”五個大字。寫完就哀鳴一聲,飛走了。
先生連忙上前制止學生,將蛋送回原處,並告誡他們:今後任何人都不準驚動樹上的祥瑞之物!自此,梧桐樹每年生芽,鳳凰一經此地它就開花,樹形也長成鳳凰模樣,人人稱奇。
此後每當遇上沮江發大水,該地反而增產豐收。此事越傳越神,後人便從水漲臺長的傳奇出發,給土石墩取名為“玉鳳台”,以答謝鳳凰的綿綿恩情。
唐朝末年,因李家王朝自稱為道教創始人李聃之後,尊崇老子的道教學說,於是道教開始興盛。此臺也被升格為道觀,由小廟宇擴建成佔地數十畝的兩庭兩院,臺身也跟著加寬加高。元朝時,廟裡的道人全部加入全真教派,該教派以“性命雙休、苦煉心性”為宗旨。受全真教派影響,道觀又得到進一步的擴修,新增添了偏廳多間。至清朝光緒年間,青蓮籍舉人張旺出資將其擴建為三大進。道觀佔地寬22.5米、長62米,每進均有偏殿;後進有樓三層,鏤磚壓脊,頗有氣勢。
據稱,木料是從雲霧山的老君嶺運來的,琉璃瓦產自江西景德鎮,後戰亂頻繁,道觀損毀嚴重。當地大財主李元見狀,與他人共同出資修繕過一次,後被白蟻蛀壞的木質構件全部重新更換,道觀又得以重現昔日雄姿。
近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玉鳳台像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吸納過無數遊人。在其周邊城鎮,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準了臺階有二十八步半的人,才能斷定到過玉鳳台。於是文人雅士紛至沓來,曾寫下“佛坐當前對此莫談伊樂事,月樓尚在歷年祈望玉鳳台”的千古絕唱;商賈們或徒步或駛船至此,都要登上陸臺,飽覽沮江風光。登高臺攬勝、臨夜月樓探幽、入大殿朝拜、往關帝廳弔古的說法就緣於此。
古玉鳳台的傳說一個接一個,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盡顯人間福地旖旎風光,齊聚天國仙氣神秘境界。
而眼前的古玉鳳台是一座土石臺,南北長,東西寬,面積十餘畝,高三丈許。土石臺上原有一座廟宇,坐北朝南,前後三排。前面兩排為高大的宮殿式平房,後面一排為上下三層樓閣,雖然只有三層,卻比普通五層樓還要高。前殿與後殿、後殿與樓閣之間,兩端有廂房相連,進出自如。整座建築雄偉、壯麗,渾然一體。
尤其是三層樓閣,於高臺之上起高樓,顯得格外峻峭,氣勢非凡。高高翹起的飛簷,猶如舒展的長翼,彷彿攜著樓閣和殿堂臨江起飛。飛簷的四角懸掛著銅鈴,常常被疾風敲響,又被疾風捎給遠方。屋頂的琉璃瓦,無論晴陰,總是陽光燦爛,鋪滿金色。
屋脊的兩端和中間部分,圓圓的琉璃壇層層疊起,高六尺有餘,如小小的寶塔,彷彿長長的寶劍,直指雲天,頗具登峰造極之勢,蔚為壯觀。二樓為夜月樓,三樓為通明天宮,兩塊巨幅橫匾上的大字古樸蒼勁,格外醒目。殿堂裡,樓閣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數百尊大大小小的神像,或立,或坐,或蹲,或臥,或凌空飛舞;有的笑容可掬、愁眉不展,有的閉目養神、怒目圓睜,有的三頭六臂,甚至有三隻眼睛的,惟妙惟肖,形態逼真,姿態萬方。
廟宇四周,古木參天,茶樹碧綠,花草遍地,百鳥爭鳴。農天一說,好一個幽靜之處,不愧為一方修身養性的道家淨土。
那就從歷史中翹望“諸臺夜月”吧。南頤縣為三國古戰場之一,相傳諸葛亮行軍打仗,不忘飽讀詩書,心懷濟世蒼生之志,他盡夜刻苦攻讀,每到夜晚,臺上蠟燭經久不熄。因玉鳳台四面環水,位置極高,從遠處看來,給人以月亮掛在天空的錯覺,當地人便以“諸臺夜月”相稱,勉勵後人,勤於耕讀。後傳誦不息。
從時光裡體悟羽化成仙的傳奇。道觀第二代主持人段成聖平日為匪鄉里,出事後避於古玉鳳台,修行中自覺罪惡深重,便刻苦修煉,終成正果。死後被埋入缸內,他的親人次日發覺缸內只剩衣冠,肉身已羽化成仙,後人聞此故事,以“成聖賜名”。
那就從歲月演繹中驚歎“閣老顯聖”吧。青蓮籍祝家彥人祝禾同,早年在古玉鳳台求學。酷暑間,床上從不掛蚊帳;走夜路,如同白日行走。其先生為探究其因,偵察一日方知:有土地神立床前搖扇,且雙肩有一對小紅燈籠相照,遂感嘆:此為貴人也!
果不其然,祝禾同後官至宰相職,被人譽為“祝閣老”。現在還存有其夫人墓碑。
古玉鳳台不斷出現神奇:“天井冒水”“水漲臺高”。有一次發大水,附近皆成一片汪洋。洪水直奔古玉鳳台,淹沒了道場,可無論水勢漲多高,卻不能淹沒亭榭,只不過在庭院天井的一塊地下冒出許多水來。
農天一進行一番探究,古玉鳳台坐北向南,四面環水。玉鳳台前架有一座小吊橋,過橋便約有三十級花崗岩鋪成的臺階,兩頭有石獅立於山門兩側,旁邊還有幾座安葬著道觀主持人的石墓。山門外是一片開闊的道場地。庭院周圍古柏參天,遮雲蔽日。
農天一對汪紫薇說,如果從遠處看,玉鳳台猶如海上浮現的神島,令人浮想聯翩。
汪紫薇笑道,有蓬萊仙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