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農天一沿沮河而上。只見丹霞流碧,山如盆景,水灣阡陌,一派古樸田園風貌。進入山中水碧間,澄明而清幽。
正是秋雨後的一場微晴。天地開合,山水間鋪上一層層薄霧。南襄城如一顆失而復得的璀璨明珠,鑲嵌在沮河南岸。它就是楚國早期文化的發源地。據說,南襄城遺址時代為戰國至漢代時期,可謂久遠。
農天一虔誠地走進遺址,只見殘存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夯築而成,城內散落大量瓦塊及陶片,陶質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豆、盂、罐、紡輪等。城南有一古陶井,城北有金壩嶺墓群,城南有墓嶺崗墓群,附近的村民勞作時,無意間會有灰陶器、青銅劍、銅箭等文物冒出來。其城早毀,名存至今。
人們不禁要問:南襄城是一座什麼樣的古城?它始於何時,因何而立,又為何而廢?
帶著這些疑問,農天一查閱史料,原來沮漳河流域是周天子的分封采邑之地。沮漳河流域的權國、羅國、楚國等均為周天子的諸侯國。
《墨子•非攻下》記“昔者楚熊麗始討(封)此雎山”,即楚國最初分封之地在沮河的中上游一帶。“雎山”即為丹霞山。而南襄城的地理位置正是處於沮河中游,並且坐擁丹霞山,這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國先民就開始在沮河沿岸的荊山深處開疆擴土。
《左傳》哀公六年記楚昭王所說:“江漢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出當時沮、漳二水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南襄城就是處在這個中心點上的一枚重要棋子。東南西北皆在其勢力範圍之內,相距均不遠,可進可退,其地理位置顯赫。古代陸路難行,可經沮河水路上下,十分方便,從而彌補陸路不足,無形之中也阻擋了敵方前來攻城略地。
秋風中,農天一立於古遺蹟之上,發出一陣感嘆,足見古城建設者選址的良苦用心:城址區位盡得石城可居,沮江可憑,壕溝可阻,更得荊山之險,沮水衝擊而成的大小良田為取食之需。古城四周,山不高,多在百米左右,且水系自然發達,有北河、南河護佑。他發現南襄城為土築城垣。城垣內地,東西長,南北窄,呈長方形,面積27萬平方米,地處沮河西岸野牛溪溝口。在那個久遠年代,可以想見其宏大氣勢。
城南的古陶井、石磨落於城中,城牆高聳,置於高處便於瞭望觀察,有防禦性作用;壕溝、山川、河流阻擋,禦敵於外;城北金壩嶺墓群和城南墓群於城外,古城內外佈局巧妙,井然有序。
一座古城,斷斷續續出土如此眾多的青銅劍等兵器,這足以說明南襄城是具有軍事意義的古城。如果不是重鎮,抑或候國所在地,是很難想象達到如此規模的。“有窯址者,旁必有水”,水源就在沮河。這一帶有許多古井、陶器等,這既可方便取水於古沮河河道,又便於進行生產、生活之用,說明城內外人數眾多。這一地區應為窯址作坊區。
戰國時期青銅劍、銅箭與青銅鏡,說明冶煉技術極高,既有冷兵器短擊之劍,也有射擊之箭。青銅鏡為生活用品,普通人在那個年代應該是不會擁有的,必定為貴族人士所有。
陶器、陶井,瓦塊、陶片、紡輪等,表明燒製技術、農耕文明以及手工藝已達一定水平。古城顯然是一個先民聚落生活及功能相對完善的聚集區。
農天一看了看殘存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多為土築城垣,瀕臨沮河西岸,且有壕溝、護城河與天然山谷庇護,可謂固若金湯。
戰時可禦敵,閒時休養生息,於荊山深處悄悄發展,壯大基業。其城垣所處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水路陸路皆暢,前後呼應。
而古墓群下葬處貴族集中,墓群具有一定規模,且有大量青銅器、錢幣等貴重物品出土,這並非平頭百姓墓葬所能比擬的。從下葬習俗推測,很有可能為諸侯國或楚早期貴族等重要人士之墓。
在南襄城隨處可見古磚,每塊重達十幾斤。史載,這裡在南北朝之後就不是什麼重要關隘,這些古磚顯然是為修建古城牆所用,否則沒有必要使用如此笨重的古磚。在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72條花街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條“紅旗街”,從墓陵崗直抵紅旗坎。
祝融是楚人先祖,是管火的,火是紅色的標誌,紅旗正是火的象徵,為楚人所敬仰。為此,我們專門踏勘了墓陵崗背後的大片土地:三面環山,周圍丘崗眾多,山勢平緩,且多在百米左右,面積寬大,平展展的一方樂土,盡顯當年花街繁華、火神聖蹟了。
回望歷史,楚,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山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來的,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自居楚地丹陽,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透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農天一認為,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唯獨不見楚伐臨沮。假定臨沮在遠古就是一個候國,南襄城之地即為古臨沮候國所在區域,為楚“居國南鄉”,這樣就容易理解楚為什麼沒有伐臨沮候國了。
農天一有了一個大膽設想,就此是否可以推斷,臨沮候國就是楚國發祥地。
在荊山,遠古民間傳說俯拾皆是:中華人文先祖軒轅黃帝曾在荊山鑄九鼎、修寨、祭祀,黃帝的夫人、養蠶技術的發明者嫘祖曾在荊山植桑養蠶,荊山地區流傳著大禹鑄鏞鐘的傳說,以及卞和得玉獻玉故事廣為當地人稱頌。
不僅如此,南襄城還與茶有關。相傳,南頤縣南襄城有位叫潘明的人,曾經在南襄城東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東軒”。那年的春天,潘明與諸友會文於“東軒”。
有一天,他發現在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便將其移植於東軒的茶圃,朝夕管護,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烏潤肥壯。
經過精心製作,茶葉泡飲後,香馥味醇。隨後,潘明奉召入京,遇見禮部侍郎,將此茶贈予他,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南襄城茶史,因此茶黃潤飄逸,輕似鵝毛,味香形美,猶如“天鵝”一般,便賜名“天鵝黃”。
後來,經茶農精心培育,每一葉“天鵝黃”在陽光下泛著綠光,爭陽而上,這是“天鵝黃”在與茶農們的情感交流。
“天鵝黃”正是卞和荊山採玉的發生地。村民告訴農天一,往下一華里就是“和氏橋”。
農天一立即前往,果然有一座古橋掩映在荊棘叢中,橋上青磚築成拱形狀,橋下唯見清水緩緩流過。“和氏橋”,顧名思義,立橋是為了紀念楚國卞和得玉獻玉之事。
在南襄城南面有座巴王殿,離南襄城遺址只有4里路程,這應是古人的宗教祭祀場所;城北有白虎頭古地名,“虎”為巴人圖騰標誌。農天一透過歷史資訊,認定這些古代遺存,均據南襄城方圓十里左右,帶有明顯的古城先民活動胎記。
楚國在很長一段時期臣服於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闢在荊山”,即今南頤縣的南襄城一帶。楚周邊小國:羅國、廬戎國、蔡國,以及權國、聃國、夔國等,均為楚國所滅。這些小國均在以南襄城為中心方圓百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