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西陵峽附近的玉泉寺是一座古寺,始建於三國時期,歷史悠久。寺中出產一種名叫“仙人掌茶”的名茶。
今日提起它,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在荊山一帶流傳甚廣。
傳說很早以前,在一場戰亂中,玉泉寺遭到空前洗劫,玉泉寺被燒,二百餘名和尚死傷一半。此時,恰逢大慈大悲觀世音派遣的一位仙人視察三峽水情,剛好路過這裡,見此慘景很是傷心。
當時仙人就伸出右掌,口含仙水向前噴去,隨著手掌向上抬,便漸漸地從地裡長出了一株株、一窩窩青翠的茶樹來,隨著茶樹的生長,這時奇蹟也就出現了,那些在大火中喪命的和尚,竟也一個個死而復生了。
寺院裡的和尚頓時明白,這死而復生肯定與茶樹有關,於是立即採茶煮湯給受傷和尚服用,不久,凡是喝了“仙茶”的和尚身體都好了。
這時,大家趕緊跪地向南海觀世音派來的那位仙人禱告。
從此,玉泉寺有了茶園,那茶樹是仙人伸掌召喚出來的,製出的茶葉形狀似掌,為了紀念那位仙人,寺裡和尚就把這種茶叫“仙人掌茶”。
與此同時,又將觀世音菩薩和仙人的佛像都刻在石碑上,紀念其功德,至今仍立於寺內。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飲茶和茶文化的愛好者,他有詩云:“生怕芳茸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有如茗茶之芳潤,千古留餘香。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中說的明白,這是他於天寶三年(744)在金陵與族侄僧人中孚相遇,其侄贈詩與仙人掌茶,詩人即以此詩為謝。
在唐代的詩歌中,這是早期的詠茶詩,為茶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寶貴的資料。李白在《序》中寫道:
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熱,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侄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示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其詩讚雲: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裡行間無不讚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讚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