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為墨客,幾世做茶仙。”
楚地自古茶盛也。1861年,漢口開埠,九州之茶匯聚,俄商雲集、茶廠林立。
奇哉青磚,馳名中外,遂得中國磚茶之都、東方茶港之美譽。
農廬對秦玉河說,茶葉出口逐年遞增,高達全國九成餘,我們茶行必須搶佔市場,儘快推出青磚茶。
秦玉河說,是的,依我看,以高海拔荊山和神農架茶葉為原料,到漢口加工製作成青磚茶為宜。
農廬說,我正有此意,那就馬上辦。
秦玉河說好的。
中俄萬里茶道,以漢口為起點,借道漢水北上,過河南、進山西、越大漠、至中俄邊境恰克圖,繼而莫斯科、聖彼得堡,貫通亞歐,堪與絲綢之路媲美。
“三濟堂茶行”推出青磚茶,系採自世界茶葉發源地——荊山與神農架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茶林之鮮葉,以古法秘技精製而成。其色烏黑油亮,湯醇和不澀,馨香沉韻,甘永醇長。具有降脂降糖降壓、消食解膩、軟化血管等功效。
據記載,乾隆皇帝嗜楚地青磚茶如命,曾戲曰:“國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來自漢口的磚茶在俄羅斯非常流行。
這時,漢口到恰克圖,因茶葉貿易往來發生聯絡,恰克圖的茶商們蜂擁而至,來漢口開辦工廠,從事茶葉加工、運輸和貿易。
農廬就以鐵盒茶葉為主,推銷至恰克圖。此時行銷的茶葉,以漢口為起點,沿長江水路,經上海吳淞口,走海路到天津,至張家口,穿越蒙古到恰克圖,然後穿越西伯利亞,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包括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城市。
這時俄商磚茶廠有“新泰”“阜昌”等漢口俄商著名品牌。
農廬按照俄羅斯人的消費習慣,以“三濟堂”為品牌,其青磚茶精製為:茶重1500g,長297mm,寬210mm,厚20mm,茶屏系紅木精雕細琢,古樸厚重,極具收藏價值。因此被俄羅斯客戶大量購買或收藏。
漢口是全國茶市中心和全國三大茶葉出口口岸,漢正街茶市空前繁榮,以至於流傳著“茶不經漢口不香”的說法。
據記載,1860年以來60餘載,漢口茶葉貿易佔整個中英貿易90%以上,1871年至1890年,漢口出口之茶年均達兩百萬擔。這個期間,中國茶葉幾乎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而漢口輸出的茶葉,則佔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六成之多。
這便在外國商人口中流傳著一句話,“世界茶葉主要靠中國,中國茶葉主要靠漢口”。同時,“世界因茶認識了中國的大漢口”。
回望茶葉外銷歷史,在這裡可以擷取幾個經典片段:
在17世紀60年代,每磅中國紅茶在倫敦售價6—10英鎊,而當時一個英國男僕一年的工資只是2—6英鎊。
17世紀末,倫敦茶葉價格雖有下降,但每磅售價最低仍需16先令,相當於一個男僕兩個月工資。如此昂貴的售價對於英倫廣大市民實為可望而不可及,但英吉利人天生擁有附庸優雅斯文的秉性,昂貴的售價並沒有阻擋他們對於優雅高貴的嚮往,何況來自東方的異香,實有一種讓人無法抵禦的誘惑。
1657年,商人托馬斯•加韋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茶館,首次向公眾兜售中國茶葉,並在一張灑金的招貼紙上標榜,羅列出中國茶葉14種藥用價值,諸如治頭痛、結石、尿砂、水腫、脫水、壞血病、嗜睡或睡眠多夢、記憶力減退、腹瀉或便秘、中風,等等。
時光進入18世紀,中國茶葉在蘇格蘭、英格蘭、大不列顛英倫三島,不僅只是優雅高貴的象徵,它與黃油、麵包一起,成為三島人民日常生活所需。
一夜之間,倫敦街頭冒出兩千餘家茶館。“當時鐘敲響下午4點,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下。”流傳倫敦街頭的民謠雖不無誇張,然下午茶於英國人的魅力與誘惑,卻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