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汪秀才與農天一講解茶與酒的關係。
汪秀才不愧是飽讀詩書之人,他是這樣梳理兩者之間異同的:
傳說中茶與酒幾乎是同時出現的,這兩者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種最大飲品。它們都是人類的物質消費品,但人卻因為消費而對它們產生了精神和生理上的依賴。
自古以來,茶與酒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及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兩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東晉時江統在《酒誥》中論述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傳說杜康是中國釀酒業的開山鼻祖。三國時曹操的《短歌行》中讚美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後代詩人也多用杜康讚譽美酒。
而茶的發現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炎帝時代。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為萬病之藥,酒為百藥之長”。這是古人對茶與酒的高度評價。
其實,茶與酒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裡,都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茶文化與酒文化並稱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兩大主流,是人與人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重要媒介。
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在醫學上都有藥性。適當的飲用,可以興奮神經,振奮精神,提神益思,消除疲勞,預防疾病等等。
所不同的是,人們常說“借酒消愁”。因此,二者都是美味,都不可多得。
飲茶過量使人容易失眠等,而飲酒過度同樣傷身,且易造成酒精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汪秀才動情地講道:古往今來,流傳著很多關於文人墨客因為飲茶或飲酒,而產生創作慾望的動人故事。茶與酒,可以啟迪智慧、激發靈感,甚至文思如潮、勢不可擋。
如“李白斗酒詩百篇”,給後人留下了多少不朽之作,他的名作《將進酒》更是借酒發揮,豪氣萬丈。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好茶、嗜酒,並以茶抒懷,借酒賦詩,寫下了無數傳世之作:“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文章自天成,飲酒自得之”等絕句,都是在特定的時候而創作的千古絕句。
再如,晉代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也是在這種特殊的情趣中誕生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領,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何等的意境,又是何等的心境。
茶與酒,作為生活中的特殊飲品,在各個領域,不同場所,無不散發出醉人的芳香,誘人的魅力。
今天天氣陰沉,錢書生也跟農天一談了自己的看法:
古往今來,帝王飲之,乞丐飲之;雅人飲之,俗人飲之;高興時飲之,鬱悶時飲之;勝利時飲之,失落時飲之。在各種名目的“慶功酒”、“茶話會”以及婚喪嫁娶等場面中,茶與酒都是無處不在,而且是事件的主角。
這正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壚湯沸火正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人們經常說:“以茶代酒”,那是因為茶能使人頭腦清醒,而酒能成事,也能敗事。適當的飲酒不但可以振奮精神,不失大雅,且有益健康,可是一旦飲酒過度,人往往就會失去理智,誤事或傷及身體。
農廬對農天一說的蠻具體:生活中,茶也好、酒也罷,它們就像是藥引子,人說“無酒不成席”,無論你是請人吃飯,還是家人團圓,都是以茶待客,酒字當先。這說明茶與酒在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中是何其重要。
巫青接著說:“茶亦醉人何必酒”,千百年來,茶與酒的淵源,以及它們之間那千絲萬縷的關係,又有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
汪秀才舉例說明,有一篇俗賦《茶酒論》記載了關於茶與酒的辯論文獻,其中茶與酒各自誇耀,爭論不休,最後由水來調停,因為茶與酒都不可能離開水,沒有水,茶與酒也就沒有生命,又談何美味呢?
有關茶與酒的故事和傳說,不勝列舉,只有靠自己去親身感受和體驗這人間的美味。
這時,汪秀才以提問的形式說道:那麼,一代梟雄曹操喝茶嗎?
這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英雄,向來是喜歡飲酒的,也喜歡解酒來表達忠誠之心,比如,進貢家鄉的九醞春酒給漢獻帝,再比如,他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還拿“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樣的酒話來試探劉備……酒似乎是在歷史書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不適合閒適的時候來飲。
巫青笑道:還是茶好,比如,就“曹操愛不愛喝茶”這個問題,曾經有過描述,曹操還笑談“小喬,我最欣賞你的茶藝了!”
美人煎茶,向來是最惹人心動的話題,置炭、燃爐、煮水、烤茶、烹茗、激花、點茶、分盞、敬茶,這些禮儀做下來,茶的香自然增加了幾重。這就好比是去吃荔枝,非要快馬加鞭,一匹又一匹的馬跑下去,一騎紅塵之後,才能換來妃子的笑聲,營造濃濃的期待感和儀式感。
汪秀才笑著說,到了最後,還是需要一杯茶來中和某種氛圍,溼漉漉的石板路,油亮的屋簷,喝足了水的盆景與花草,水聲與茶聲的交響樂裡,茶不醉人,人自沉醉。
恰如茶盡時,天晴了,鳥雀的翅羽劃過的天空,朗麗的一如被茶洗滌過的內心。
經過十多年的靜心修為,農天一學到了不少茶文化知識,且打下了紮實的根基,他說:“先生,茶與酒就像一個道場,一柔一剛,彼此中和,方得其味。”
汪秀才看著農天一,先是點頭,隨後說:“茶與酒,一柔和,一烈性,各得其味,各得其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