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後來曹操用離間計擊敗了馬超,馬家迅速衰落,直到後來馬超投奔劉備,都還多次聯絡過雍涼的羌族,以圖收復雍涼。
如今,雍州隴西的羌王迷當大王主動給馬岱發信求援,信中言稱曹魏日益壓迫羌人,迷當大王欲聯合各部,起兵反抗。
欲將曹魏勢力盡數逐出雍州,讓雍州重歸大漢懷抱。
在姜維的認知裡,大漢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威懾力是極強的,西漢時期匈奴盛極一時,被漢武帝派出衛青、霍去病派出大軍徹底擊敗後,大漢的外患便再也沒有猖獗到可以威脅大漢統治的程度。
曾有史學家感嘆過,說許多王朝到了末端都是積貧積弱,獨漢以強而亡,實在是令人嘆息。
無論是東漢末年還是到了三國鼎立,周邊蠻族始終都被漢家割據勢力打得服服帖帖,無論是北面的烏桓、鮮卑、匈奴,還是西面的羌胡、亦或是南面的南蠻、山越。
沒有任何一支蠻族勢力可以真正威脅到漢家天下。
一方面是周邊蠻族被強盛的漢軍打出心理陰影了;另一方面也客觀說明了無論在軍事能力還是軍事素養上,漢軍都明顯高於蠻族。
於是姜維對馬岱問道:“這個迷當大王,總共召集了多少羌族勇士?人數過少或無法舉事!”
馬岱趕緊稟報道:“迷當大王已串聯雍涼各部羌人,聚得羌兵十萬反曹魏,望大漢可以派出援兵支援,共擊曹賊!”
“十萬羌兵?這迷當大王的號召力竟然如此之強,竟堪比我整個蜀國了?”姜維有些震驚。
馬岱解釋道:“信中號稱十萬大軍,實則是把所有部曲人口都算了進去,這其中也包含了老弱婦孺,畢竟羌人遊牧為生,做什麼都是傾巢出動。”
姜維問道:“馬將軍,你常年與羌人打交道,據你的瞭解,這十萬部曲中,能戰之兵有多少?精銳又有多少?”
馬岱想了想道:“羌人男子,皆自幼習弓馬之術,部分羌族女子也習的弓馬之術,故而能戰者,至少超過半數,當有五萬之眾,但若論精銳青壯,應不超過兩萬。”
姜維想了想,覺得馬岱說得有道理,通常漢人養兵,基本規律是十個個人供養一個兵。遊牧民族的動員能力強一些,但論精兵,能到達兩成已是極限了。
畢竟供養一個精兵,不但需要年齡處於體能的黃金階段,還需要衣甲兵器、馬匹和給養。
所以姜維判斷迷當大王所謂的十萬大軍,應該和自己當初在南中平定魏狼大王謀反的情形差不多。
看似人群眾多,但聚齊起來的人多是一群烏合之眾。
即便花鬘從南中蠻族諸部中挑選出的兩萬精兵,實際上也基本都是一群山民、膀爺。
這類部眾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也沒有完備的軍事指揮體系,打仗一窩蜂,靠的都是一腔熱血。
這樣子造反,面對曹魏真正的精銳時,往往不堪一擊。
哪怕曹魏只派出一萬人,只要選一個名將,也足以把這十萬人打得落花流水。
況且曹魏的雍州現在還有郭淮、陳泰等一眾名將鎮守,有十萬精兵把守在雍涼各處要害,想要造反難如登天。
姜維覺得,迷當大王還是有幾分戰略眼光的,至少他對自身實力的認知比較清醒,在沒有蜀漢幫助的情況下,迷當大王即便聚集多一倍的部眾,也恐難成事。
不過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姜維對於迷當大王這封信也高度的重視。畢竟是在曹魏的地盤裡鬧事,只要敵人的力量削弱一分,蜀漢的力量便多一分。
姜維覺得很有必要幫迷當大王一把,就算不能打下雍州,至少也要在雍州鬧個天翻地覆,然後在收納十萬羌人加入蜀漢。
這個時代,人口稀少,如果蜀漢可以獲得十萬羌族部眾,則蜀國的實力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主意已定,姜維對馬岱說道:
“此事事關重大,勞煩馬將軍跑一趟蔣琬府,請他速速入宮。我這就去一趟皇宮,與陛下商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