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剛派人來掠縣歸洛,時隔不久再來,董卓卻是將潁川當成了軟柿子。陽城、輪氏是潁川最西邊的兩個縣,鄰著轘轅關,其中陽城還歷來是本郡兵事重鎮。過了轘轅關,往西便是司隸境內。
第一次來搶掠,是因為起兵不久,孔伷還未抵達,董卓派人來搶掠不奇怪。可孔伷到了潁川他還派人來,這就是明擺著看不起孔伷、李旻兩個了。
而且董卓的安排非常巧妙,不論是出自他自己或是他的謀士李儒、賈詡,先表的豫州刺史跟後表的潁川太守,都很好的達到了目的。以至於許褚到了潁川,在明知董卓派兵進犯兩縣的情況下亦只能乾瞪眼——孔伷、李旻還防著許褚進入郡中腹地。
這個進兵時機選的恰到好處,擋在董卓軍前面的不是有膽氣雄略的曹操,也不是微有知兵之名的許褚,而是孔伷、李旻兩個素無軍略的文士。
許褚語態輕盈,貌似淡然,實則也在擔心郡西的戰事,然此刻也只能等曹操的人儘快過來合兵,再徐議進兵之事了。
不過幾盞茶功夫,曹操派來的使者說到就到。
十餘騎飛馳到營門處,下馬通報求見,來通報的營門守衛不敢怠慢,飛快跑到中軍大帳報於許褚,卻是夏侯惇來了。
許褚親到營門處迎接,見到門外有一人甲冑明亮,長身而立,雄武非常,不用問,肯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侯元讓了。
夏侯惇的大名鼎鼎,一個是來自許褚後世的印象,再一個從到東漢後的瞭解,夏侯惇也當得起大名鼎鼎四字。先說家世,夏侯惇、夏侯淵兄弟是前漢開過功臣夏侯嬰的後代,他們的家族歷代居住在沛國譙縣,是國中數一數二的大族,同為譙人的許褚,拍著馬也趕不上夏侯惇的出身。再說行事,夏侯惇十四歲就為師報仇、當街殺人,尊師重道、膽勇過人的名聲早就傳遍州郡,在沛國,他跟夏侯淵儼然就是前漢大俠郭解一般的人物,豪傑多慕其名,從往附之。
因故,許褚見面就道:“久聞夏侯元讓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儀表非凡!”
夏侯惇出身再好,名頭再響,與現在的許褚在身份上還是差了許多的。許褚的話一出口,夏侯惇受用之下,連忙謙道:“將軍大名,如雷貫耳,惇亦早有耳聞。”
夏侯惇說的也並不完全是客套話。譙縣是豫州郡治,是大城,許家跟夏侯家不在一個層次,所以交集甚少,但魂穿之前,夏侯惇確實是聽說過許褚的名頭的。
許褚拉著夏侯惇的手往中軍大帳走去,路上說道:“我聞令弟夏侯妙才善騎射,武藝高強,孟德兄族弟曹仁、曹洪等君亦是勇猛之輩,何孟德兄之宗族能者如是之多?莫是梁沛之間真有英雄氣?”梁國、沛國同屬豫州刺史部,兩國相鄰,且州治譙縣正好位於相鄰的‘國’界上,是以許褚有此一說。
夏侯惇哈哈大笑,“梁沛出了鄙主與許將軍兩位國士,自當是有英雄氣!”
說說笑笑間,來到帳中,雙方見過禮後,夏侯惇道明來意。
“鄙主派在下至許將軍處,是有幾件事要商議。一是何時合兵,二是何處合兵,三是合兵之後如何處之。”
許褚便請徐庶拿來輿圖,正待說話,郭嘉卻道:“主公,嘉有話要請教夏侯司馬。”
曹操是‘行奮武將軍’,但他因為兵少的緣故,只將諸曹夏侯及麾下猛士表為別部司馬,並未加校尉銜。
夏侯惇看向郭嘉,微微點頭,說道:“不敢言教。”
“司馬謙虛了。我等剛至潁川,對孔豫州的情況不甚瞭解,還望司馬告知。”
夏侯惇聽到孔伷的名字,嘿了一聲,徐徐到來。曹操一直在陳留,朱曹夏侯又是沛國人士,所以對身在沛國的孔伷尤其關切,是以孔伷有什麼動作,他們多數都能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