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史書上未見多少筆墨,許褚因此不知道有這一號人物。
陳義後來說與陳恭齊名的李通就不一樣了,許褚清楚記得,這個李通史上曾為汝南太守,是個非常忠義的人。
有膽武,能聚眾,且又忠義,那麼許褚很容易就下了決斷,如戲忠建議,遣一心腹,星夜去往江夏平春縣,招攬陳恭、李通。
問題是招攬陳恭、李通這件事難度係數有點高,他許褚不是海內知名的名士,歸根究底和李通、陳恭是一路人,從豪俠起家,不被士族看好。
對此戲忠又有一套說法,他對許褚道:“主公起義兵、誅暴亂,從來都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由是四海豪俠聞主公之名,必會心下敬佩。後經荀、陳、鍾等望族舉薦,一改成例,躍居太守之位,此乃開先河之事,等天下有變,世間豪右必爭先恐後效仿。陳恭、李通,聚眾誅盜,不會沒有做一番事業的心願,主公派遣足夠分量的心腹去聯絡二人,二人雖不至於馬上死心塌地跟隨,但攜眾而來,應該不成問題。”
許褚細細品味戲忠的話,頓時‘撥雲見日’。
後世有學者稱,董卓入京把持朝政,開啟了東漢末年軍閥與士族交鋒的先例,亦是象徵著軍閥混戰的時代正式來臨。
按照這個思路想,許褚其實跟董卓一樣,是個軍閥到不能再軍閥的人。當然因為許褚的實力、名望等問題,他最多隻算半個。而在董卓之前,除了他許褚,應該還有人也算得上半個。
江東猛虎——孫堅。孫堅當上長沙太守是中平四年的事,也就是許褚來到東漢的兩年前。當時長沙人區星作亂,刺史王睿無力征繳,於是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平定叛亂後,晉封烏程侯。孫堅也不是士族子弟,但與許褚稍有不同,至少他的家族在吳郡世代為官,官位不高,只能算寒門。
孫堅應當算半個軍閥,許褚算半個軍閥,再加上不久後的董卓,可見風雨飄搖的大漢對州郡的把控力是越來越弱了。
回到陳恭、李通的問題上來,這兩人是江夏郡屈指可數的豪俠,見到許褚的階段性成功,作為心懷功業的人豈會不動心?或是好奇,或是隨性,或是因見慣了王睿等士族對他們的白眼,又或是許褚的敞開胸懷讓他們有所感念,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十有八九便會抱著試一試,觀察觀察的心態到許褚麾下走一遭。
能不能最終把二人留下,就看許褚本事了。最終決定由郭嘉去一趟江夏平春,一是因為江夏郡的平春縣雖然跟潁川郡隔著汝南,其實不算太遠,從鄢陵縣出發,徑直往南,途徑臨潁、偃縣、吳房、郎陵四縣,便能縱跨兩郡,到達江夏郡邊界的平春縣。二是因為郭嘉的才智叫人放心,有郭嘉過去說服,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許褚便讓典韋從虎衛中挑選出十個精明的來,隨郭嘉一同去往平春縣。
郭嘉來後,欣然接受委託,稍做準備,就帶著十名虎衛趕往平春縣登庸陳恭、李通二人。
——,樂進帶來李整的信,是在郭嘉出發後一個時辰左右。跟陳恭一樣,許褚不知道李整是何人,然經過樂進介紹,發現這個李整也不簡單。
李整是山陽鉅野人,一聽到山陽鉅野,許褚腦子裡馬上跳出一個名字——李典。李典也是山陽鉅野人,從樂進口中得知,李整的父親叫李乾,李乾有一侄子正是李典。
“李孝成、李曼城二人,實為我兗州後起之翹楚。”樂進來自陽平衛國,亦是在兗州境內。時人風氣使然,談到李整、李典兩位後起之秀時,樂進深以為榮。
可惜李整的信裡沒有透露出一絲一毫投效的意思,只說‘許仲康以武平亂,當世豪俠,整與族弟典欽佩萬分’。僅是有意結識罷了。
許褚但問李整、李典年齒幾何,樂進回道:“與我相仿。”又道:“李乾有英雄氣,為山陽郡人所敬重,李整、李典自幼隨他習武,劍術高明,大有青出於藍之勢。”
樂進極力推崇李整一家,許褚自然也知李家不是泛泛之輩。李整雖然沒有投效的意思,但也是值得許褚交往的人物,是難得的潛力股。
亦手書一封回於李整,派人送往山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