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多收口算是許褚行的善政,當然不能收回。荀諶以此要挾,是仗著許褚對各縣的控制力過於薄弱,完全無法與世家相提並論。
話從荀諶口中說出,然透過荀諶那雙陰鷙的眼眸,許褚似感受到了來自許縣陳氏、潁陰荀氏等族內傳遞過來的訊息——我們能扶你坐上太守之位,也能把你從上邊給拉下來。
“元直。”許褚對徐庶道,“以郡中用度來看,可能撥出一萬石糧來?”
徐庶道:“各處都要用糧,一萬石......很難。不過緊一緊,五千石應沒問題。”
荀諶本就無所謂能從郡中取出的糧食有多少,透過這件事傳達出的意思到了就行,便說道:“五千石也可,但請元直儘快撥下。”
此間事畢,自有荀諶、杜佑等人總領南下入偃縣增援黃琬,不必多言。
次日陳義來報,李平帶了人一大早趕過來,正在太守府外求見。李平說到做到,散盡家財,只留了房子,幫許褚招募了三十幾個輕俠義從。雖因家中不過中產,沒有馬匹、鎧甲這些稀缺武備,三十幾個人都只帶著短刀、弓箭等裝備,許褚仍是高興不已。
“李君言出必行,我果然沒有看錯人!”拉著李平的手,許褚邀請其一同前往城西軍營。一路有說有笑,到城西后,發現郭嘉、戲忠也在,正和典韋在談論著什麼。
想是兩人牽掛練兵之事,打過招呼後一問,原來郭嘉跟戲忠昨天便到了城西,一直待到現在。
戲忠因看過虎衛營的操練,對許褚麾下軍隊的戰力稍有改觀,見到許褚來,先把典韋好好誇讚了一番。
虎狼之將,熊虎之士,敢死效先,冒刃樂傷。
這是極大的褒獎了,戲忠的為人幾天下來眾人都清楚,是個幾近‘刻薄’的人,從他嘴裡聽到誇獎的話十分難得。
郭嘉見到李平等人,因是生面孔,就問了來處。得知是許褚從東襄裡招納的一個小豪強,郭嘉心下甚慰。不為李平本身,而為許褚從善如流,已經開始親力親為地招納私家部曲。
比起讓王闌、甘寧等人替典韋招募勇士,親力親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如李平等人從感情上不認其他人,只認許褚。把麾下的前程命運完完全全綁在自己身上,是讓人誓死追隨的基本。
但是要拉攏的徹底,不花心思相處是不行的。郭嘉建議許褚便在軍營安頓下來,親自督辦新納士卒的操練。
許褚頷首道:“奉孝所言有理,但有政事,一併也在軍營中處理便是。”
沒多久,張氏宗族的人也來了。領頭的是張廷,先去了太守府求見,得知許褚已到城西后,於是又馬不停蹄就來到城西拜見。
張氏宗族的實力遠超李平,張廷帶來的人有近兩百,其中族中適齡的年輕人有十幾個,其他的則是家裡的門客徒附。
張廷正當打之年,三十多一點的年紀,據許褚瞭解,早年曾出門遊學,拜在弘農劉氏門下。只因才智有限,所以名聲不顯。然在這個時代,讀沒讀過書,天差地別。
與許褚見過禮後,張廷將族中的年輕人介紹了一下。十幾個人中,有一半希望從軍,一半希望為政。這些都好辦,許褚門下的棗祗、徐庶、張奉等等各曹,都還有曹史跟書佐、雜吏的空缺。曹史位重,只有張廷勉強可當得。小吏雖也是郡中右職,鍛鍊人的成分更多些,願意為政的人就可以暫居不入流的小吏之位。
這批人可以充實許褚府中的人員,然許褚更看重的,是那些願意從軍的人。張氏宗族既有書香,這些族中年輕人的悟性就會比一般人高上一頭,說不得好生培養一番,就能慢慢的成為軍中的中堅力量。
多了這一部分人,操練之事就刻不容緩。出兵陳留的既定方針已經定好,雖可暫緩,但時間總不能拖到一個月開外去。
一連五日,許褚住在營中,與將士朝夕相處。期間收到訊息,董卓軍奉詔進軍,如今已至澠池,直逼函谷關;丁原所部亦到了河陽、波縣一帶,不日將至孟津;橋瑁的軍隊,也由東郡到了陳留境內的長垣。又有甘寧來信,幾言攻陽城,急於立功。
董卓、丁原及橋瑁的動向,讓許褚倍感壓力。
許褚回信甘寧,令他稍安勿躁,陽城李旻,急切不能妄動。
又過三天,終有利好訊息傳來。一方面是郡中一些聞聽李平事蹟的豪強不斷帶著人來投效,另一方面則是意外收到了兩封信。這兩封信對許褚來說如久旱逢甘霖,一封署名是江夏陳伯敘,一封署名是山陽李孝成。
江夏那邊的來信是陳義送來的,因他一直負責四處打探訊息,江夏郡比鄰汝南,不算太遠,所以意外結識了一個有志之士。
山陽那邊,則是因為樂進的關係。樂進早年遊歷兗州,孤身踏遍兗州各郡,到山陽郡時,結識了李整李孝成。後因事避罪陽翟,偶爾也與李整有書信來往。
許褚起先只將兩人當一般豪右之士看待,直到細問過後,才知這兩人雖為他前世所不知,但在當時,亦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先是陳義說陳恭陳伯敘。陳恭在當地的名氣,類似於‘許褚’在汝南時。許褚是為黃琬擋住了葛坡數萬眾,陳恭亦為刺史王睿連破盜賊。可惜兩人後來命運南轅北轍,許褚陰差陽錯,現貴為兩千石,陳恭則因王睿骨子裡不喜歡遊俠豪士,備受冷落,只因功被任平春縣中一個鄉遊繳。
如此,聞聽許褚大名後,陳恭就動了心思。在給陳義的信中略表心跡,言語中有為許潁川雪中送炭之詞。
以此可知,這個陳恭不但為人有膽武,腦子也很靈光。他以己度人,認為許褚在潁川亦是不會受士族階層的待見,才有了‘雪中送炭’之說。
郭嘉與戲忠沒聽說過陳恭,但對荊州刺史王睿有些瞭解。王睿是名士,博學多才,有清名傳於海內。但漢末的風氣許褚是知道的,所謂名士,大都是士族自己互相吹捧出來,從王睿拒絕甘寧連面都不見來看,應該和陰修一樣,是個不願意重用武人的文士。陳恭能得一個官印,還是因為他過往沒有太明顯的劣跡,不像甘寧縱橫江河、劫掠商船。
許褚沒有多想,手書一封,言辭懇切邀請陳恭來潁川,信中濃墨說了甘寧、典韋兩人來到潁川后的待遇,旋即讓陳義派人送過去。這封信究竟能不能使陳恭棄官投奔,許褚不知道。但人家既然丟擲了橄欖枝,想來是有成算的。
戲忠得知來龍去脈後,讓陳義稍作等待,對許褚道:“陳恭既然聞名江夏郡,非是李平等庸才所能比擬。是故,忠認為一封信遠遠不夠,當派親信前往登庸。如若不濟,當以智略取之。”
陳義一旁聽了,贊同戲忠道:“戲君說的對,除陳恭外,江夏另有一人名叫李通,字文達,與其齊名。李通年少而有膽勇,以任俠豪義聞名於江、汝地帶,身邊聚集數百義從,若一同召至,於主公大有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