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江東這邊,江東新主一來就直接親臨戰場前沿。”
“孩兒擔心,我們一家成了曹操的棄子。”
“之前孩兒藉著呂布那廝要押送袁術使者給曹操斬殺的機會,見到了曹操,和曹操互通有無,曹操答應過孩兒,孩兒幫忙分化呂布那廝的軍隊,而他必定要親征徐州。”
“滅掉呂布,平定徐州之後,他再揮軍南下,奪取廣陵。”
“之後,他願意讓孩兒做那廣陵太守,還會助我們陳家在徐州成為第一豪族。”
“但是,剛才在見到江東新主之後,孩兒突然生出一個想法。”
“曹操和江東新主都在同時爭搶壽春和徐州。”
“徐州,對曹操和江東新主而言,都重要。”
“他們之中,不管誰要爭霸天下,徐州就必須掌握在手中。”
“但是,相比于徐州,還有一個地方,對曹操而言尤其重要。”
“那就是壽春。”
“佔據壽春,一來,曹操大軍可以隨時南下。只要再奪取合肥,曹操大軍就能直通大江,和江東開戰。”
“二來,壽春離許都如此之近。”
“掌握壽春,曹操就不用擔心江東隨時從壽春出兵發動突襲的可能。”
“曹操也可以放開手腳對付其他地方。”
“不管是曹操還是江東新主,最好的結果,自然是將壽春和徐州全部佔據。”
“但是,江東如今實力非凡,竟然能接連數次擊敗袁術大軍的襲擊。”
“如今,曹操和它爭奪壽春和徐州這兩塊,想要全部佔據,根本沒有可能。”
“權衡利弊之下,當然是佔據主動,只搶奪一方為最佳。”
“孩兒有種強烈的不好感覺,那就是曹操身邊有人也看到如今局勢,所以向曹操提出了聲東擊西之計,看似各種手段用盡,想要搶奪徐州。”
“實際上,不過是誘敵之計,讓江東看到,曹操爭奪徐州的決心。”
“而一旦江東開始和曹操搶奪徐州,開始大戰,曹操另外分派的軍隊強力奪下壽春。”
“壽春上方是淮河堤壩。”
“壽春雖然城高防厚,而且這兩年廣積糧草,看似難以攻城。”
“可若是決淮河堤壩,水淹壽春,雖然百姓死傷慘重,但是,壽春必破。”
“曹操本身就是個屠夫,他屠戮了多少城池?心裡對百姓的死傷根本不看重。”
“只要能破壽春,水淹壽春這種事,他必做。”
“而合肥即使留有人馬,但是,人馬也有限。”
“曹操另一支軍隊,完全有時間周旋,並且奪下壽春,再對抗。”
“而合肥軍隊沒有援軍,在他們拿下壽春之後,想要反攻,也來不及。”
“但是,這樣的話,曹操拿下壽春,江東極有可能拿下我們徐州。”